2009年10月24日 星期六

2009.10.24 歡樂的時光 (7)

pict 128

學佛過程,有一些歡樂的時光,當時不覺得有什麼特別,事後卻珍惜那段時光。

2006年二月中旬到五月之間,長老菩提比丘客居嘉義竹崎香光寺,我充當臨時侍者,擔任翻譯並且跑跑雜務。長老於香光尼眾佛學院講解《中部第九經正見經》(相當於《中阿含》29經大拘絺羅經)與《中部三十九經馬邑大經》(相當於《中阿含》182經馬邑經),前後十四天,將正見的建立與修行的次第,不拘鉅細,依照經文與古註詡詡道來,諄諄告誡,讓全體學子如沐春風,普沾法雨,歡喜踴躍。(此次講課,自鼐法師擔任翻譯,我則是侍者、聽課與提問。)

在未安排講課的時間,長老則坐在香光為他準備的讀書室內,繼續他的文字弘法的功課。我則坐在一側讀書,或者準備茶水。有時長老會跟我問問漢譯經文的字義。在這段期間長老閱讀《雜阿含經》、《俱舍論》、《坐禪三昧經》等 ,曾問及《雜阿含經》中「無間等」的涵義。

長老曾指出:

「《坐禪三昧經》卷1:『作破皮想,除却不淨,當觀赤骨人』(CBETA, T15, no. 614, p. 272, a9-10)

骨頭應該是白色,怎會是赤色、紅色呢?」

我回答:「此處的『赤』字,不能作顏色解釋,應該是『赤貧』、『赤身露體』、『赤手空拳』的『赤』字,是『完全沒有其他物品、僅僅剩下』的意思」。

《坐禪三昧經》「身外薄皮舉身取之, 纔得如奈是亦不淨。」(CBETA, T15, no. 614, p. 272, a2-3)我解說「柰」字可能是芒果的古譯。

《坐禪三昧經》「繁意觀行不令外念。」(CBETA, T15, no. 614, p. 272, a10) 長老說「繁」字應該是「繫」字,大正藏僅僅標明「繁」字,沒有其他版本有不同的異讀, CBETA 的CD 也是如此,在查閱《國譯一切經》及《高麗藏》之後,才發現果然是「繫意觀行」 。以六十多歲的老人好學不倦,仍然勤讀中文,希望對漢譯浩瀚博雜的阿含、部派、大乘教義能有基本的認識,一方面可以說是不畏艱難、好學不倦,一方面能指出錯字,又可見到勤勉求法的一面。

曾問長老《雜阿含335 經》:「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CBETA, T02, no. 99, p. 92, c18-19) ﹔眾生輪迴 從今生到來世,是識蘊相續?或是色受想行識同時相續?」長老回答:「雖然巴利經典並未明文談到識蘊相續,或是五蘊同時相續。可是,很明顯的應該只是識蘊相續。」我又問:「那麼《中阿含 201 經》茶帝比丘經中所說:『今此識往生不更異 (CBETA, T01, no. 26, p. 766, c7) 』又有什麼過錯?」長老回答:「因為茶帝比丘執持此識不變異,此為常見﹔而不知此識因緣故起 , 有緣則生, 無緣則滅。」

我問:「如果有人染患重病 、或者親友遭遇不幸,佛教界慣常勸解說:『這是過去生所造惡業招感的果報,隨緣消舊業,舊業消盡,善業浮現,自然平順。』長老對此有什麼看法?」長老回答:「這不是佛法,而是耆那教尼犍子所持的教導,所謂今生所受都是因前世所造業而來。」 (《中阿含 19 經,CBETA, T01, no. 26, p. 442, c2-3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諸尼乾等如是見、如是說:謂人所受皆因本作。』) 我問:「那麼佛法如何解說此類遭遇呢?」長老說:「依照巴利經典解說,今生所受由八種原因造成,前四項是膽汁、痰、風和三者的不協調,這是古印度的醫療理論所談的疾病的起因,後四項是氣候的變化、自身的不小心、他人的傷害,與過去所造的業。 (附註:《雜阿含 977 經》「或從風起苦,眾生覺知。或從痰起、或從唌唾起、或等分起、或自害、或他害、或因節氣。……… 。尸婆,若彼沙門婆羅門言:一切人所知覺者,皆是本所造因。捨世間真實事,而隨自見作虛妄說」 (CBETA, T02, no. 99, p. 252, c21-p. 253, a8)) 「這樣與耆那教的說法有何不同?」長老說:「耆那教認為過去的業是唯一的因。這樣會造成非因計因的後果,可以事先預防或事後補救的事,均可能因誤認為是過去的業力所造,而採取不同的反應。」

我又問:「在家學佛,應該廣讀多部經典呢?還是只專讀一部經典?」長老回答:「除非有特別原因,一般而言,如果時間與環境允許,是應該讀多部經典,但是,依在家學佛本身的限制,硬是要讀遍三藏,或廣讀經藏,有時也是不切實際的,這中間須有適當的取捨。」「關於四阿含或四部尼柯耶的閱讀,台灣有人認為應專讀雜阿含或相應部尼柯耶,長老認為如何?」長老回答:「五部尼柯耶:中部、長部、相應部、增支部、小部尼柯耶各有其宗旨,先讀相應部尼柯耶,是有其考量,可以理解 ﹔ 只讀相應部尼柯耶,就有些奇怪,難以了解。」「長老,那麼,你建議四部尼柯耶的閱讀順序應該如何?」長老回答:「相應部尼柯耶是將同一主題的各種經典結集在一起,一般而言,是較重複、較沒有次第的整理,初學者只讀此經較難有佛法全面的認識,我個人建議先從中部尼柯耶讀起,有幾部經對建立正見、修行的次第、在家生活的準則等等均有提綱挈領的講解。實際上我有列一個閱讀次序,你可以拿去作參考。」

可以參考〈中阿含閱讀地圖〉:

http://yifertw.blogspot.tw/2014/06/blog-post_7.html

香光寺後的步道,是長老和我散步經行的途徑,還隱約記得有一民家飼養孔雀,以及用鐵籠子關了一頭大山豬。

PB110047

 

PB110045

10 則留言:

  1. 阿坤學長您,
    曾問長老《雜阿含335 經》:「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CBETA, T02, no. 99, p. 92, c18-19) ﹔眾生輪迴 從今生到來世,是識蘊相續?或是色受想行識同時相續?」長老回答:「雖然巴利經典並未明文談到識蘊相續,或是五蘊同時相續。可是,很明顯的應該只是識蘊相續。」

    雜阿經是有部所傳
    應按照該部所解讀
    巴利語的相應部是分別說系所傳
    關於這部份部派有不同的異見
    有部主張有中有,但是分別說分別說系是無中有說,

    按有部的主張死有到生有當中有中有相續,都俱五蘊,
    生死相續只是識蘊的相續,是大眾分別說系之見解。(經部繼承此一傳統)

    以下是婆沙師之見解:


    T27n1545_p0711b24(04)║此中說續眾同分。有情數五蘊名有。然相續有五。
    T27n1545_p0711b25(01)║一中有相續。二生有相續。三分位相續。
    T27n1545_p0711b26(03)║四法相續。五剎那相續。中有相續者。謂死有蘊滅。
    T27n1545_p0711b27(01)║中有蘊起。中有續死有名中有相續。
    T27n1545_p0711b28(03)║生有相續者。謂中有蘊滅生有蘊起。
    T27n1545_p0711b29(06)║生有續中有名生有相續。分位相續者。

    回覆刪除
  2. 廣老,
    此說不然,我既提問,此中必有難言之處。我終不會虛發一問。
    如果五蘊相續,此生之色蘊,如何相續到下一生的色蘊?
    此生之受蘊,如何相續到下一生的受蘊?
    此生之想蘊,如何相續到下一生的想蘊?

    回覆刪除
  3. 此世最最後五蘊--生有後一剎那之死有滅
    中有五蘊生
    入胎時中有五蘊滅
    生有五蘊生
    中有是負擔傳遞五蘊的作用

    分別說系是主張無中有說
    所以不用這理論

    但是分別說系主張只有識蘊相續
    也有一個類同於您質疑有部的問題
    既是識蘊相續
    色法如何 相續到下一世

    受和想蘊及行蘊的問題

    分別說系之阿毘曇
    如攝阿毘達磨義論
    應該有所解說

    可惜2005年時只和菩提長老學巴利語
    沒能和他學南傳的毗曇

    回覆刪除
  4. 「有業報而無作者」,所以須識蘊相續,以成其業報。這是<唯識>一系的源頭。<唯識>為了要解說「有業報而無作者」,憑空捏出許多雜物,搞得糾纏不清。世尊言教中無此葛藤。
    我雖不是分別說系,但是我反對中陰說。
    退一步說,中陰能算是色蘊麼?所有中陰都有色蘊麼?臨終之色蘊與中陰之色蘊其關聯與轉換之 mechanism 又如何解說?

    回覆刪除
  5. 阿坤師兄
    長老回答:「雖然巴利經典並未明文談到識蘊相續,或是五蘊同時相續。可是,很明顯的應該只是識蘊相續。」

    回覆刪除
  6. 阿坤學長您,
    曾問長老《雜阿含335 經》:「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CBETA, T02, no. 99, p. 92, c18-19) ﹔眾生輪迴 從今生到來世,是識蘊相續?或是色受想行識同時相續?」長老回答:「雖然巴利經典並未明文談到識蘊相續,或是五蘊同時相續。可是,很明顯的應該只是識蘊相續。」(以上是留下意見的原因)

    這真是令人感到意外的回答...

    五蘊的運作可是有任何其中一個可以獨立運作,不假因緣?

    人的一生從出生到老病死,又可曾見過有相同狀態的五蘊?"所謂的活著的人"都沒問題了,此蘊滅已,異蘊相續...

    無上智慧的佛陀應該不會教導那種必須串起生死流轉的滅苦之道,聖弟子並沒有每一個都具有神通。

    忙著串起生死留轉,生死如何流轉這類問題跟曼童子所問實在是差不了太多。

    真正的問題絕對是此時此刻去認識五蘊。

    能夠代換無著的阿賴耶的就是五蘊了還會有什麼?可惜是他也忙著串起生死留轉..

    中觀則喜愛一組一組的抽象概念,這哪裡能跟那位從五蘊教導的佛陀相比呢?

    如果佛陀教導從五蘊,就沒有"為適應眾生"的問題,更沒有"文化差異的問題",不必神話故事當背景,甚至不需那位高尚而博學的大師用人格擔保呢!

    「攀緣四識住。何等為四?謂色識住、色攀緣、色愛樂、增進廣大生長;於受、想、行,識住、攀緣、愛樂、增進廣大生長。比丘!識於此處,若來、若去、若住、若起、若滅,增進廣大生長。若作是說:『更有異法,識若來、若去、若住、若起、若滅、若增進廣大生長。』者,但有言說,[1]問已不知,增益生癡,以非境界故。

    所以者何?比丘!離色界貪已,於色意生縛亦斷,於色意生縛斷已,識攀緣亦斷;識不復住,無復增進廣大生長,[2]受、想、行界離貪已,於受、想、行意生縛亦斷。受、想、行意生縛斷已,攀緣亦斷,識無所住,無復增進廣大生長。識無所住故不增長,不增長故無所為作,無所為作故則住,住故知足,知足故解脫,解脫故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比丘!我說識不住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除欲見法,涅槃、滅盡、寂靜、清涼。」

    回憶一下最常出現的經文,色是常或無常? 受、想、行、識是常或無常?

    認為此生有兩個剎那俱有相同的五蘊就很奇怪了,認為來生有一個我與此生是一樣的就更奇怪了,識蘊在阿含經的精確定義能獨自擔任相續業報的角色嗎?

    298
    緣行識者,云何為識?謂六識身:眼識身,耳識身,鼻識身,舌識身,身識身,意識身。

    六識身有各類生物特質的差異,長老提到:很明顯的應該只是識蘊相續。 這真是奇怪的說法

    是不是師兄遺漏了什麼?

    回覆刪除
  7. Very 師兄:

    1. 首先,這是私下談話,不是學術論文。菩提長老憑其記憶回答,我用選擇性記憶、策略性遺忘來記錄,很難作為論辯基礎。只是,我能說的,作此記錄時,(談話的隔天即作下記錄),這是見長老之前我最想問的問題之一,問答過程算得上反覆徵詢,所以記憶深刻,應無疑漏。
    2. 前面與廣老的討論就已經提過,在無我論之下,有業報而無作者受者,要建立生死輪迴,其實不是簡單的一句此世五陰滅已,彼世五陰生,可以輕鬆交帶清楚的。
    3. 《阿含》經文(或者說「阿毘達磨」的說法混雜進入經文),討論「識入胎」的情況,我認為世尊必不說此,其他長老則期期以為不可,認為既入經教,初學不宜輕易撥無經文,我則認為事涉無稽,無關修持解脫,置之不論可也。
    4. 總之,這可能是「實情」:『巴利四《尼柯耶》並未提及生死輪迴是<識陰相續>、還是<五陰相續>』,就漢譯四阿含而言,只有《中阿含201經》茶帝比丘堅持「今此識,往生不更異」(CBETA, T01, no. 26, p. 766, c3-4),這段因緣,大家都知道(或者正確地說:大家都讀到),茶帝比丘是錯了,可是錯在那裡呢?正確的生死輪迴可以說是帶業往生嗎?正確該怎麼說呢?或者應該列入十四無記之一,而置之不論呢?

    回覆刪除
  8. 師兄好

    末學引述淨豐師兄的文章,齊識而還不能過彼

    Tassa mayham, bhikkhave, etadahosi–
    paccudavattati kho idam vinnanam namarupamha na param
    gacchati.

    這一句話其實是很震撼的,我們來看SN.12.65.巴利原文:

    Tassa mayham, bhikkhave, etadahosi–
    paccudavattati kho idam vinnanam namarupamha na param
    gacchati.

    我們發現了幾個關鍵的含,idam是「此」、「這個」的意思,漢譯是使用「齊」一,gacchati 是「離去」、「移動」的意思,nama-rupamha 是nama+rupam+ha,ha 是語助詞,類是「 啊!」所以此字是
    「名及形色啊! 」,本字漢譯是使用代名詞「彼」,用來代表前一句中的「名色」,但巴利文卻是直接表達出來,如此,本句完整的翻譯
    是:

    「我作是思惟時,這個識的再次返還,是因為這個識並不能〈na〉超越〈param〉名色而移動〈離去〉。」

    識入母胎,南北傳皆是用假設語氣。

    我認為淨豐師兄最想要表達的是這句..

    7.根據SA.213/SN.35.92.93等所提之「三事和合觸」,五蘊則是一整體的概念。

    (原文)
    http://dhamma123.ning.com/forum/topics/qi-shi-er-hai-bu-neng-guo-bi

    阿坤師兄提到 : 在無我論之下,有業報而無作者受者,要建立生死輪迴,其實不是簡單的一句此世五陰滅已,彼世五陰生,可以輕鬆交帶清楚的。

    末學則認為在"有我論"下建立生死流轉才是困難重重。

    有真我又流轉生死?既然有真我尚且能留轉生死,那麼找到真我也必定不確保安穩、清涼,因此若設定有一真我,那必定沒有解脫及解脫之道。相反的在無我論之下才能建立生死流轉,"無常"之於解脫之道是正面意義。

    行到受必須切開來看(不是五蘊切開來看!),發動行的五蘊,與受的五蘊,不能說是同一個,也不是不相關的,以前一個五蘊滅去為因緣後一個五蘊生起,現在的一期生命就是此蘊滅已,異蘊相續ing...,有位當代大師這麼形容:就像影片是播放一張張圖片看起來像是連續的。(忘了是誰說的)

    阿坤師兄說 : 正確的生死輪迴可以說是帶業往生嗎?正確該怎麼說呢?

    末學會這麼說:
    此蘊滅已,異蘊相續,有業報而無作者(無受者)。

    阿坤師兄說 : 如果五蘊相續,此生之色蘊,如何相續到下一生的色蘊?

    這是一個困難的問題,也是個奇怪的問題。

    末學比較關注的問題則是色蘊,如何相續到下一個剎那?

    回覆刪除
  9. 阿坤師兄好

    忘了打一段

    253
    一切眼,一切時滅無餘,猶有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耶?

    如這句是完全的從因緣的觀點來看待,業也是如此,業不能在無因無緣的表現? 或是說業僅在因緣中表現,並不是被某個東西攜帶的..

    回覆刪除
  10. Very 師兄:

    齊識而返,齊不是「齊一」也不是「這個idam」,齊是「以此為齊限」。
    ha 在此解釋為「啊」頗為奇怪,在漢譯或巴利的行文看不出有在此「啊」一聲的必要。
    如果你是轉抄自淨豐師兄的文章,請你省一點力氣,不用在此轉抄別人的文章,還是請你的淨豐師兄自己來解釋他的立場吧!當然,如果你是巴利文法老師或者是佛典語言學老師,要在此解釋一些漢巴的難字,又當別論,自然歡迎。只是不歡迎抄書又不講出己見的情況。
    狀況很明顯:
    1. 版主認為:「在無我論之下,有業報而無作者受者,要建立生死輪迴,其實不是簡單的一句此世五陰滅已,彼世五陰生,可以輕鬆交待清楚的。」
    2. Very 師兄認為:「末學會這麼說:
    此蘊滅已,異蘊相續,有業報而無作者(無受者)。」
    從上述 1 與 2 兩點看來,我們在這一話題的對談已經結束。

    就此掛住,可也。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