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6日 星期六

初期佛教的經行--兼論當代上座部佛教的行禪(6)

ap_20071210052154851

本文發表於《福嚴佛學研究》第四期,(2009),141-168頁,承蒙溫宗堃老師慈允,讓本部落格刊載此文。

初期佛教的經行--兼論當代上座部佛教的行禪

§8. 結語

文章的最後,歸納上來討論的重點。

依據《阿含》、《尼柯耶》與諸部廣律,初期佛教的經行,除了具有幫助消化、強化身體健康的養身功能之外,它更是早期僧團用以培養定、慧,藉以達至解脫涅槃的重要禪修訓練。由於經行訓練在僧團生活中,佔有相當大比例的時間,所以在諸部廣律便可見到種種圍繞著經行所做的相關說明,包括了經行處、經行堂的設置、經行的時間、禮節乃至實踐方法。

關於經行的禪修方法,雖然經藏記載許多禪修業處,但是,大多未明示禪修業處與經行之間的關係。即使指明某業處可用於經行,也僅提示如何「用心」的簡要原則,並未詳述動作、儀態等身體方面的操作方法。雖然,這方面的缺乏在廣律中獲得了補足,不過,整體而言,經行的方法在早期佛典僅有散在各處(經或律)的簡明記載,沒有一處提供完整而詳實的操作方法。或許正是因為如此,部分後代的佛弟子才未注意經行原本是如同禪坐一樣重要的禪修訓練之事實,而僅僅注意到其去除睡意的次要利益,或是消食、養身的附帶利益。

由於三藏聖典僅提供原則性、大方向的指導,所以經行訓練的具體操作方法與技巧,似乎無可避免地會隨著主觀、客觀條件的不同而呈現多元、變化的面貌。這多少說明了何以當代南傳佛教系統教導著不同的經行禪修方法的現象。緬甸的馬哈希念處內觀傳統,在其禪修教導中,充分利用經行的訓練,有系統地教授經行方法,堪稱當代南傳佛教傳授經行之代表。從其教導可看出該傳統致力將經行方法與巴利佛典文獻,特別是《念處經》緊密結合的痕跡。

在比對此傳統的修法與巴利文獻的同時,我們也可以得知,不少經行時可運用的禪修方法與技巧,記載在與「經行」一詞無關的文段之中。因此,若僅從與「經行」直接相關的文句去把握初期佛教經行方法的面貌,或許可能落入坐井觀天、見樹不見林的危險。就此而言,探討當代禪修傳統如何修習經行,如何將佛典的教導與經行實踐結合,顯然有助於我們了解初期佛教文獻所記載的經行實踐。研究初期佛教禪修時,結合古典文獻的探討與當代修行傳統的考察,應該是一個實際可行且富有意義的研究方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