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3日 星期二

中國江蘇省昆山市昆曲博物館

P1010910

中國上演<海角七號>的海報。在蘇州市內,像樣的電影院裡,看一場電影要人民幣一百元,折合新台幣五百元,如果坐貴賓席,票價就要人民幣五百元,折合新台幣兩千五百元,價格比台灣高了很多。 

P1010997

中國昆山市崑曲博物館(一般人知道的是蘇州市內的崑曲博物館),牆外的浮雕生動有趣,可惜我認不出來這是那一齣戲的景象。

P1020003

這應該是當年崑曲的「海角七號」。(可能是《浣紗記》中扮演西施的劇照)

P1020027

門外盛開的可是當年的瓊花?

P1010996

P1010998

展示館前面有應景的昆山石,與凍僵了的一池金魚(攝氏七度)。

P1010999

P1020002

梁辰魚,字伯龍,(1519~1591),明朝崑山人。好任俠,不屑應科舉考試。嘉靖間李攀龍、王世貞等七子都與梁辰魚交往。他好遊嗜酒,足跡遍吳楚間,雅擅詞曲,邑人魏良輔能喉轉音聲,始變弋陽、海鹽故調為崑腔,辰魚依此腔作《浣紗記》付之戲劇,是為崑劇之始。

崑曲博物館中提到唐朝天寶年間宮廷樂師流落崑山附近,所以特有一種唱腔(土腔、地方腔),據文徵明的兄長輩祝枝山的說法,「崑山土腔鄙陋俚俗」,不足稱讚。更何況連南宋大內所在地的杭州,都沒有留下什麼內廷雅樂,昆山此種說法恐怕是往自己臉上貼金,自古以來都沒有這種記載。 

http://www.rock-publishing.com.tw/kanqu/research/history.asp

《石頭書屋》部落格

崑曲原稱「崑山腔」,在宋元之際(約十三世紀)產生於江蘇崑山一帶,到明代中葉(十五世紀末到十六世紀初),崑山腔是中國四大聲腔(海鹽腔、弋陽腔、餘姚腔、崑山腔)中影響最小的聲腔。明代嘉靖、隆慶年間(十六世紀中葉),魏良輔等人吸收北曲和海鹽、弋陽等腔的長處,對崑腔進行改良,使崑腔「諧聲律」,具備「清柔婉折」、「流麗悠遠」的特色,崑腔才成為樂壇、劇壇的主流。魏良輔的改革大概有幾個方面︰

1. 在南曲(崑腔屬南曲系統)的基礎上吸收北曲的曲牌,豐富了音樂內容。

2. 在唱法與音樂旋律方面做了幾點改革︰咬字吐音要「頭腹尾音之畢勻」、「啟口輕圓,收音純細」、「轉音若絲」;注意字音與音樂旋律的諧合;將「平直無意致」的南曲,轉為「疾徐高下」、「跌換巧掇」的崑腔,使具備「清柔而婉折」的風格。

3. 在伴奏樂器方面,魏良輔之前有些聲腔沒有伴奏樂器,有些聲腔只有打擊樂器,有些聲腔有簡單的伴奏樂器;魏良輔和他的朋友、弟子們改革崑腔的伴奏樂器,使崑腔具備了完整的管、絃與打擊樂器的伴奏樂隊。打擊樂器有鼓、板、鑼等,管樂有笛、簫、笙等,絃樂有提琴、三絃、琵琶、阮、箏等。

改良過的崑腔具細膩婉轉的特色,因此又有「水磨腔」或「水磨調」之稱。「崑腔」流行成為時曲,因而又稱為「崑曲」,崑曲包括散曲和劇曲,近代又把劇曲稱為「崑劇」。

明沈寵綏『絃所辨訛』云:「崑山有魏良輔者,乃漸改舊習,始備眾樂器,而劇場大成。」在隆慶年間,崑山人梁辰魚繼承魏良輔的成就,為這種新興的崑腔作了《浣紗記》傳奇,獲得了極大的成功,產生很大的迴響。於是大量的文人投入崑曲劇本的創作,崑曲家班與職業班快速增加,文人與藝人共同為崑曲藝術的提高做出貢獻,萬曆年間崑腔已從吳中擴展到江浙各地,漸次流傳到全國,到萬曆末已是「四方歌曲必宗吳門」了。崑曲傳遍中國,成為中國戲曲史上最重要的劇種,不論劇本、音樂、表演藝術、舞台美術各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清代以後興起的各地方劇種都幾乎直接或間接受到崑曲的影響,尤其京劇、越劇、川劇、粵劇…等大劇種,所以能成其「大」,吸收崑曲藝術的滋養,是重要的原因,京劇名演員如梅蘭芳、程硯秋、俞振飛…等沒有不學習崑曲的,所謂「文武崑亂不擋」是一個京劇名演員需要具備的條件。崑腔流傳各地,受當地語言、音樂、習俗和當地劇種的影響,也產生許多支派,如北崑、湘崑、川崑、金華崑(金崑)、永嘉崑(永崑)….等。

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十八世紀末葉)「花部」諸腔漸漸興盛,如京腔、秦腔、弋陽腔、梆子腔、羅羅調、二簧調等,統謂之亂彈,被稱為「雅部」的崑曲則漸趨衰微。崑曲衰微的原因,大概由於文辭過於艱深,不像各地方戲的文辭通俗易曉,劇情也比較生活化;崑曲的音樂和表演比較冷靜,不如地方戲熱鬧。到光緒末葉,,崑曲的大本營蘇州就只剩下文「全福班」和武「鴻福班」兩個戲班,到民國初年只剩下「全福班」一個班社,演員只剩二十餘人,而且營業情形不好,崑劇在當時處於衰落的時期。

1921年蘇州的仕紳創辦「崑劇傳習所」,培養了四、五十名演員,傳習所學員五年滿師後,組成「新樂府」,後改為「仙霓社」,在上海演出,是延續崑曲薪火的一股主要力量,至1937年對日戰爭全面爆發,仙霓社就解散了。戰爭中部份仙霓社團員參加了「國風蘇劇團」,後來改為「國風蘇崑劇團」或「國風崑蘇劇團」,又演蘇劇,又演崑劇。1955年至56年間國風劇團編演《十五貫》一劇,獲得中共領導階層的肯定,於是陸續地成立崑劇團。目前中國有七個院、團:上海崑劇團、江蘇省崑劇院、北方崑曲劇院、湖南崑劇團、永嘉崑劇團、江蘇省蘇崑劇團、浙江京崑劇院。後二團兼演兩劇種,江蘇省蘇崑劇團是蘇劇與崑劇,浙江京崑劇團是京劇與崑劇。1999年台灣成立台灣崑劇團,由國光劇團、台灣戲曲專科學校國劇團專業演員和優秀曲友組成。

公元2001年5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度評定宣佈十九項「人類口述、非物質的文化遺產之代表作」(masterpiece of 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f humanity),具六百餘年歷史的中國戲曲之母「崑曲」(崑劇) 獲十八位評審委員全票推薦通過,名列榜首。崑劇受到重視及關注,在各界的保存及推廣下,期能永保他的舞台藝術生命。

P1020001

崑曲博物館二樓入口。   

P1020009

P1020006 

戲台對面,高掛「盛世元音」四字。

對聯:「朗月照人,如鑑臨水:時雨潤物,自葉流根。」

P1020005

P1020004

博物館內戲台。 

P1020008

P1020014

當天巧遇拉二胡的老人,得他允許,幫他照了幾張照片。 

P1020012

帶手套是因為當天還是很冷。 

P1020013

P1020015

在「盛世元音」的對比之下,顯得有些落寞。 

P1020017

P1020016

P1020019

劇本「雷峰塔」。

P1020021

出了亭林公園,不遠就是一座寺廟。

P1020029

奇怪的是旅行社還佔了重要的建築之一,就在大門內鐘樓的位置。

P1020034

P1020032

P1020031

大雄寶殿外,用竹竿晾曬著僧袍與私人貼身衣物。

(我不好意思把私人貼身衣物照下來)。

 P1020033

因為此處正在重建教法,見到有人建寺誦法,當然以嘉賞提攜的眼光看待,

雖不理想,總是從無到有,逐步草創。

P1020035    

如果台灣的寺院仍然只停留在「音聲佛事」的階段,

就辜負世尊「續佛慧命」的叮嚀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