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31日 星期六

補破網

ap_20061129044947578

《補破網》 李臨秋 作詞 王雲峰 作曲

( 1 9 48 年 發 表) ( 1 97 7 年 以 前 禁 唱 )

見著網目眶紅,破甲這大孔。
想欲補無半項,誰人知阮若痛。
今日若將這來放,是永遠無希望。
為著前途針偎縫 ,找傢私補破網。

手偎網頭就重,悽慘阮一人。
意中人走叨藏,那無來鬥幫忙。
姑不而終罔珍動,拿網針接西東。
天河用線做橋板,全精神補破網。

註解:

1. 在國民黨政府的威權統治時代,一首歌會因為有影射的嫌疑而被禁唱。如薛岳,則是因為男生長髮披肩,「不倫不類」、「不男不女」而被禁唱,與歌詞全無關係。「補破網」因為歌詞太過灰暗,而被迫補上第三段,即使補了「不三不四」的第三段歌詞,仍然被禁唱,有時候創作者也是無可奈何啊……

2. 見著網,有些歌詞紀錄為看著網,演唱者兩種唱詞都有,這一字大概要看原稿了。我個人是偏愛「看」字,因為「見」字,有一點隱約不知網破的現況。

3. 目眶:眼睛的周圍,台語稱「將掉眼淚」為眼眶紅。「眶」已經轉為 “Ko 1” 的音(如台幣五元的「元」字讀音),似乎讀音已經跑掉了。

4. 破甲:破得。台語形容動詞的狀況會用「甲」字,如「唱甲這好聽」,唱得這麼動聽。

5. 這大孔:這麼大一個洞。

6. 無半項:指既沒有工具,也沒有材料,要怎麼補呢?

7. 苦痛:印象中,台語似乎很少用「苦痛」,這是為了押韻的倒裝詞。

8. 今日若將這來放:今日若放棄不補。

9. 為著前途針偎縫:後面三個字不是很清晰,有些歌手是唱作,拿針靠近縫(pann 7),但是也有一些唱法是「針那動」(dann 7),針略為活動。

10. 找傢私: 找 (chue 7),台語「傢私」有兩種意思,一是此處的「工具」,一是「家俱」。

11. 手偎網:手靠近網。

12. 悽慘阮一人:我一個人孤單面對這悽慘的遭遇。

13. 走叨藏:跑去那裡躲起來?

14. 那無來鬥幫忙:「那無來」,怎會沒來;「鬥幫忙」印象中好像有一種唱法式「湊衫工」,台語稱幫忙為「湊衫工」。

15. 姑不而終:萬不得已。

16. 罔珍動:萬不得已,姑且補補看。罔,姑且;珍動,移動、開始動作。

17. 拿網針:拿著補網的針。

18. 接西東:把網的破處補起來,好像用線從西接到東,當然這麼說,也是為了押韻,台語本來沒有這種用詞。

19. 天河用線做橋板:就像牛郎織女要會面的天河,可能也是用線作鵲橋的橋面。

20. 全精神補破網:用全部精神,專心致志地來補這一張破網 。

以下引自

http://www.taiwan123.com.tw/musicface/face06.htm

李臨秋,一九0九年出生於台北牛埔庄,即現在的雙連附近,李臨秋的祖父早年賣油,常有農人拿米來跟他換油,後來就改開輾米廠,生意相當好,李臨秋的父親是家中獨子,家境優渥,備受寵愛,飽讀詩書,李臨秋自幼受父親教誨,及長入台北市大龍峒公學校就讀,一九二二年畢業。父親交遊廣闊,四處為人作保,最後,輾米廠因幫人作保被查封,財產也沒了,那一年是大正十四年,李臨秋十六歲。

房子被查封,總不能讓一家人流落街頭,李臨秋就向有姻親關係的「錦記茶行」,借房子住以安頓家人,他也進入「高砂麥酒株式會社」當三個月一聘的臨時工友,月薪十二元,「高砂麥酒株式會社」戰後改稱「建國啤酒廠」。當了一陣子的臨時工友後轉入永樂座戲院當「茶房」。當時,觀眾憑著票根,就可免費喝茶,桌上有一壺茶水,「茶房」在電影開演前及中場休息時,會提著一大壺開水幫觀眾沖茶。

默片時代,解說劇情需要「辯士」和三人一組的「樂隊」,當時最有名的「辯士」是詹天馬,樂隊則以王雲峰為主。有一回,詹天馬看著影片上的字幕,有個字一時唸不出來,站在身後的李臨秋告訴他怎麼唸,詹天馬驚訝於這個年紀輕輕的「茶房」,居然還有點學問,就鼓勵他試著寫寫劇本和本事。「劇本」就是將電影的口白、音效謄寫出來給辯士和樂隊,以供解說時參考。「本事」即電影劇情大綱和歌詞,當時看電影的觀眾都會拿到一張電影「本事」,藉以瞭解劇情。自此,李臨秋的工作也從「茶房」升格為「文書」。

一九三四年,由「明星影片公司」出品,張織雲主演的「懺悔」在台北永樂座上演,李臨秋就為這部電影的主題曲寫詞,洋琴高手蘇桐譜曲,純純主唱,古倫美亞唱片發行。

「懺洗前非來歸正,去暗投明是正經,人無墮落歹環境,不知何路是光明。」

同年,李臨秋的祖母過世,因家道中落沒錢辦喪事,李臨秋就寫了好幾首電影宣傳曲曲的詞,拿去古倫美亞唱片「當歌」。

「當歌」?
李臨秋的么子李修鑑笑答:「據父親當時的說法,家裡實在沒有錢,但要開口向唱片公司借又開不了口,乾脆把寫好的歌以一首五元的價格,典當給唱片公司,先拿到錢辦喪事要緊。」

古倫美亞唱片的日籍老板柏野正次郎也頗通情理,接受李臨秋這種史無前例的「當歌」要求。李臨秋寫過的影宣傳曲有<懺悔>、<倡門賢母>、<人道>、<一個紅蛋>......。除電影宣傳曲外,他的第一首創作歌謠就是流傳至今的<望春風>。

三0年代,婦女的社會地位仍相當低落,女性被看成男人的附屬品,對古典小說頗有研究的李臨秋,從《西廂記》裡得到靈感,他想寫一首說出女性心裡話的歌,讓女性也能 勇敢表達自己的情感,於是寫下這首<望春風>,由鄧雨賢譜曲。他在第二段歌詞中就寫著:

「想要郎君做翁婿,意愛在心內,等待何時君來採,青春花當開。」

將女性內心對愛情的渴望,表達得淋漓盡致。但是在當時,女性的感情仍被壓抑,內心的情意是不容許輕易說出口,否則就會被看成輕浮、不正經,因此,儘管內心對「少年家」充滿好感和愛意,也只能放在心裡,歌詞最後就把這種愛在心裡口難開,期待意中人能和自己靈犀相通,主動上門來提親,這種微妙的心思,牽動全身每一絲纖細的神經,即使只是隔牆花影動,也會懷疑是不是有人來了?

「聽見外面有人來,開門該看覓。」

結果還被看過千古多少紅塵事的月娘取笑,原來只是風吹動門扉的聲音;又氣又惱,摻雜些許失望,只能倚門望月興嘆了。

「月娘笑阮憨大呆,茯風騙毋知。」

花卉填成詞四季譜成曲
李臨秋、王雲峰、陳秋霖、蘇桐,幾個好友經常到茶店、酒家喝酒,言談間難勉互相褒貶,有一回談到作詞,就問李臨秋除風花雪月外,能否以台灣的景物為主題寫詞,李臨秋就試著以台灣四季花卉為主題寫出<對花>,以台灣春夏秋冬季節的更替寫出<四季紅>,以台灣四季生產的水果寫出<四時春>,從這些歌詞中的對仗,不難看出李臨秋文學方面的涵養及對周遭環境敏銳的觀察。難怪他常自稱為「公學士」。

<對花>,一九三八年的作品,由鄧雨賢譜曲,是首輕快活潑的男女合唱曲,歌詞中以春梅、夏蘭、秋菊、冬竹,表達男女戀情,一年四季都是那麼甜蜜:

(女聲)「春梅無人知,好花含蕊在園內,
(男聲)我真愛,想要採,
(女聲)作你來,
(合唱)糖甘蜜甜的世界。」

<四季紅>,鄧雨賢譜曲,一九三八年由呂王平創辦的「日東唱片」發行,李臨秋用趣味的詞句描寫四季的特色,引喻男女熱戀,不受四季的變遷所影響,在一向偏屬哀怨的台灣創作歌謠中,是首輕鬆活潑的男女對唱情歌:

(合唱)「冬天風真難當,雙人相好毋驚凍,
(男聲)有話想欲對你講,毋知通也毋通,
(女聲)叨一項,
(男聲)敢也有別項,
(女聲)肉文笑,目睭降,
(合唱)愛情熱度朱朱紅。」

離開永樂座戲院後,李臨秋曾出資拍攝電影,成立「永樂影業社」,當時,台灣沒有拍攝電影的設備,電影都採港台合作,演員各半,在香港拍攝完成後,再運回台灣放映。李臨秋的「永樂影業社」製作的第一部有聲電影是「桃花鄉」,電影相當賣座,李臨秋也把由陳達儒作詞、王福作曲的<桃花鄉>用作電影宣傳曲,只是歌詞因應劇情略有修改,當時電影放映到一半或結束時,演員會隨片登台,歌手也會演唱電影宣傳曲,這部「桃花鄉」捧紅女主角「丁蘭」,每次一登台,觀眾都爭睹她的風采,這首<桃花鄉>也由電影宣傳曲成了流行曲,紅極一時。

「桃花鄉桃花鄉是戀愛地,我比蝴蝶,妹妹來比桃花......」

「桃花鄉」的賣座,鼓舞李臨秋繼續投注資本拍攝「搖鼓記」和「沉香扇」兩部電影,結果票房不如預期,投下的資金不但血本無歸,連全家棲身的透天厝也得把樓下賣掉才能把債務還清。「永樂影業社」也隨之歇業。

破網補情天挽回一段情

光復初期,他和作曲家王雲峰合作,再以《補破網》喚起人們認知台語創作歌謠的內涵。但同樣的依然引來當局關切。補破網被冠以灰色思想為名禁唱,甚至望春風被禁則只因早年流浪海外的台獨人士,喜歡於聚會時哼唱,當局就禁了它,認為它是台獨國歌;而我們耳熟能詳輕快的四季紅被禁,卻是因為顏色不對,故他一氣之下把它改名為四季謠

李臨秋在一九四八年所作的「補破網」,一度被曲解為失戀的李臨秋期待愛人重回他的懷抱,但事實上李臨 秋當時已是幾個小孩的爸爸,何來失戀之說莊永明因是李臨秋的老鄰居,對他的了解特別多,他說,李臨秋當年創作的背景,是一個物價天天上漲、生活動盪不安的社會 ,所謂的「破網」,其實是人民心中渴「望」的安定。

一九四八年春節期間,「台北市電影戲劇促進會」,為了增進會員情誼,特別在台北市迪化街永樂座戲院舉辦「春節會員遊藝會」,由「永樂勝利劇團」演出「破網補情天」舞台劇,這首由李臨秋作詞,王雲峰作曲的<補破網>,便是這齣舞台劇的主題曲。這首<補破網>經常被用來隱喻國民政府來台,接連發生二二八事件和白色恐怖後,台灣人民敢怒不敢言,文化工作者也像閹雞一樣叫不出聲,整個台灣社會已經「破糊糊」,由於歌詞中「漁網」和「希望」的台語音相同,意指需要全國同胞大家提起針線,一針一針,共同來縫補社會的破網。這齣舞台劇在全台公演,後來,李臨秋的表兄陳守敬出資將這齣舞台劇拍成電影,片名就叫「破網補情天」,影片中延用這首<補破網>做插曲,卻被新聞局以<補破網>的歌詞過於灰色予以禁演,除非修改歌詞,為了不讓表兄的資金血本無歸,李臨秋勉為其難地寫了第三段歌詞,用「今日團圓心花香,從今免補破網。」來作喜劇性的收場,迎合新聞局的要求,這部電影才得以解禁上演。

聖賢皆寂寞飲者留其名
在李修鑑(李臨秋的兒子)兒時的記憶中,大約一九五三年前後幾年,父親還常跟歌謠界的朋友聚會,吃過飯後,王雲峰拉小提琴,蘇桐操彈洋琴,陳秋霖拉大管弦,一群人彈彈唱唱,唱自己寫的歌,李修鑑印象最深的是陳秋霖的太太寶珠阿姨歌唱得真好。父親有時和朋友跑酒家,年紀最小的他既是母親的眼線,也是父親用以障眼的盾牌,當時有名的酒家如「黑美人」、「東雲閣」他都去過,每次一到酒家,酒家小姐就先去買雞腿巴結他,回家後才不會亂說話。七0年代,五十幾歲的李臨秋已呈半退休狀態,沒事喜歡到淡水河畔喝茶。

喜嚐杯中物的李臨秋,獨愛士林酒場的紅露酒,他寫過一首<不醉不歸>,這也是他生前最喜愛的一首歌:

「酒味鼻(聞)著真正香,鼻(聞)著骨頭齊輕鬆,所有世事攏總放,只曉認真顧這項,哈哈哈,不管米缸都鑽空,大家相招飲乎茫。」

頗有詩仙李白在<<將進酒>>一詩中:「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需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的豪邁之情。

一九七九年二月十二日病逝,享年六十九歲。李臨秋雖然學歷不高,作品卻處處流露文人氣質,心裡記掛著有意中人,朝思暮想之際,即使只是隔牆花影動,也會懷疑是不是心上人來了?這個時候,我們就更能會心於<望春風>中,「月娘笑阮憨大呆,乎風騙毋知」的意境了。

這首歌發表於一九四八年,原是一首情歌,卻因適值時代的變局,所以又有了另一種詮釋。

1945年,戰敗的日軍陸續遣返,國民政府派遣軍隊接收臺灣,政情丕變、局勢不定,加上經濟紊亂、農工萎縮、糧食不足,造成社會極度不安。懷抱熱情、理想的民眾,面對大環境的變化,無不感到憂心忡忡;彼時動盪、混亂的臺灣,就像一張「破網」,需要細心修補。

《補破網》中兩段的歌詞是這樣的:從「找傢私補破網」到「全精神補破網」。這種面對困境,卻奮發振作、集中全力去解決困難的積極精神,在臺語歌謠中並不多見。

但在五○年代,因為政治因素,這首歌被列為禁歌。直到一九七七年,才以「情歌」為由解禁。

然而,無論是情歌、還是反映時局的歌曲,歌中的精神在於:遇到困難時,還是需要耐心及毅力去解決的,同學們,你說是嗎?

李臨秋 作詞 王雲峰 作曲

看著網目眶紅,破甲這大孔。
想欲補無半項,誰人知阮苦痛。
今日若將這來放,是永遠無希望。
為著前途針活縫 ,尋傢司補破網。

手拿網頭沉重,悽慘阮一人。
意中人走叨藏,那無來鬥幫忙。
枯不利終罔珍動,拿網針接西東。
天河用線做橋板,全精神補破網。

魚入網好年冬,歌詩滿漁港。
阻風雨駛孤帆,阮勞力無了工。
雨過天晴魚滿港,最快樂咱雙人。
今日團圓心花香,從今免補破網。

4 則留言:

  1. 阿坤學長:
    關於《補破網》的歌詞
    我學越語有一點小小心得
    我們台語『去那裡』(di dau)的漢字
    一直不知怎麼寫
    有人寫成『走叨』
    但是它的詞源不是漢語而是越語
    越語di是去的意思,dau是那裡的意思
    在如開車或者走路一直走
    我們說di thang(直徜?)
    越語di thang就是直走的意思
    (越語修飾語在後,與古漢語相同)
    有時候一直在漢語中找關聯
    會有點牽強
    如果它的詞源不只是來自是漢語的話

    回覆刪除
  2. 「直走」在台語為「直行」,這只要在讀《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棄甲曳兵而走」,知道台語還包含著古意,跑是「走」,而步行是「行」。在部落格中有「佛典語言學」這一分類,
    http://yifertw.blogspot.com/2008/07/blog-post_6292.html
    它提供了幾個功能:1. 追尋漢譯佛經對漢語的影響,它是「漢語歷史」的中古史的範疇。 2. 為了達成 1,必須辨認古譯佛經的譯人與翻譯年代,特別是西元 450 之前翻譯的佛經。例如,現代已經成功地辨認一些標註為安世高、支婁迦讖的譯經其實是東晉的翻譯。這是在「譯經史」的範疇。 3. 用1 與 2 的成果追蹤一些重要經典的翻譯年代,可能的話,進而辨識翻譯的團隊,如《分別功德論》,日本學者水野弘元判定為《增一阿含經》譯者所譯,已被蘇錦坤的論文所否定,Paul Harrison 建議單卷本《別譯雜阿含經》(T 101)為安世高所譯。這樣的成果可以用來追蹤早期的佛教「教義」,而在「佛教史」的範疇。 4. 從梵漢、巴漢、藏漢、日漢與越漢的對音當中,辨識出漢字的讀音、古韻、字源與字義、甚至音準,這是在文字學與聲韻學方面,這也是你我所運用的,將這些文獻當作古漢語的錄音機,去追蹤某些字的台語讀音,與某些台語音的古字(這也牽涉到所謂台語的「古越語」、「平埔語」殘留的辨識等議題)。

    回覆刪除
  3. 『敢也有別項,
    (女聲)肉文笑,目睭降,』
    我的台語造詣不太好
    但是根據小時候聽歌的印象
    肉文笑好像是目紋笑
    目睭降應該是目睭『目夅』
    (少女以憍瞋的怒眼凝視)
    ~~~~
    您說台語直走是直行
    文獻口可能有
    口語中沒有人這麼說
    口語中都是DI THANG
    沒有人說直行
    ~~~
    越語和台語的關聯性還有很多
    我們很難找到漢字的對應字
    越語中還有很多

    我舉兩例一台語娶某
    越語中vO是太太的意思
    芒果我們說SOAIN仔
    越語也是SOAI

    給我一點時間我找更多資料

    回覆刪除
  4. 你留言提到的大居士的問題,也是我的通病。通常未弄清楚作者本意,就急著澄清(其實是糾正)出家僧侶的文章,真是痛下針砭。切記,切記!慎勿再犯。只不過我不以印老的詮釋者自居,並未去澄清『誤解』印老的文章與言論,犯的錯就少了很多;我是以中阿含與雜阿含的文獻研讀者自居,惹火(禍)上身的機會不多。這個議題就此打住,我也把你的回應刪了,來個『老僧以不聞不問為上乘』。
    你說的歌詞甚是,這是台語音寫的通病。
    台語的議題在:
    1. 將語音標字,由於部分的字已失蹤,所以有像「辶日」、「辶月」這種怪字出現,這在法國,亂造新字是要判刑的。
    2. 將語音用「音標」標音,這可以利於教學,不管是敎外國人或在台灣而尚未講台語的人,都極重要。
    3. 台語史,將古漢語的歷史銜接到台語,能用台語讀古書,正音讀,並且用現代台語去講解。
    4. 新創作,一個沒人使用的語言只是一具屍體,需要用台語溝通(台大有楊維哲教授用台語敎數學),用台語創作(台語歌詞、台文寫的散文、小說、戲劇與新詩)。
    在我寫的「台語中的外來語」提到像蓮霧(Jambu)為南瞻部洲的瞻部,是印度語,龍眼、芒果的讀音可能是平埔語(台中地名「大雅」是平埔語),彰化市地名「西勢仔」其實是Saisiyat, 賽夏的另一種音寫。
    越南語肯定受到法語的影響,在華人方面,月與受到的是客語、閩南語還是廣東語的影響?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