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7日 星期一

雜阿含600經 出家甚為難--2



在《相應部尼柯耶 SN 1.2.7》天子的問偈包含兩首偈頌,第一偈是:『沙門行確實艱困難行,
對不敏銳的人難以忍耐﹔
因為有諸多障礙,
使得愚人沮喪。」
此『問偈』在巴利文字義為『由於鈍拙,(他)難以忍耐沙門行與困難﹔由於不敏銳,難以忍耐沙門生活的艱難﹔因為有諸多真實的障礙,使得愚人跌倒、沮喪。』在『雜阿含』譯文為「難度難可忍,沙門無知故﹔多起諸艱難,重鈍溺沈沒」與巴利文十分相近,但是《雜阿含600經》的譯文未言明何者為「難度難可忍」,而且「沙門無知故」也易引起其他解讀﹔同時,求那跋陀羅顯然是把依『visidati 挫敗、跌倒、沉沒』譯為『沉沒』。『別譯雜阿含』「出家甚為難,極難難可見﹔愚者作沙門,多有諸事難﹔怖畏懈怠者,常無歡喜心」,顯得比巴利文不尋常的冗長,可能是襯字太多﹔『怖畏懈怠者,常無歡喜心』,在巴利經文找不到相當的字詞。

第二偈:
如果不攝護其心,能有多少天行沙門行呢?
在不善行(貪、瞋、癡)的影響下,
他每一腳步都可能挫敗、跌倒。
How many days can one practice the ascetic life
If one does not rein in one’s mind?
One would founder with each step[註一]
Under the control of one’s intentions.
[註一]:pade pade 長老菩提比丘英譯為『with each step,具格』,我試著翻譯為『於每一個腳步,處格』﹔菩提比丘引『覺音論師註』:『在每一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當對任何一塵有染著升起時,在當處即是挫敗。』(案:此處有雙關語的含意在。一方面行『沙門行』的『行careyya』有『做、執行』與『行走』兩個意思,於是有『一腳步一腳步pade pade』與『挫敗、跌倒visidati』的雙重含意的說法。)『此偈』在巴利文字義為『出家者如果不攝護其心,能有多少天遵行『沙門行』呢?在不善行(貪、瞋、癡)的影響下,他每一腳步都可能挫敗、跌倒。』在『雜阿含』譯文為「心隨覺自在,數數溺沈沒﹔沙門云何行,善攝護其心」,與『巴利文saṅkappa,意願( 此處依註釋書,譯為不善行)』相當的譯文是『覺』。巴利的問偈是在問「能夠有多少日能遵行沙門行呢?」,《雜阿含》的問偈則是在問「如何行才能攝護其心?」。《別譯雜阿含》「云何而得行,於彼沙門法﹔不能禁其心,數生不歡喜﹔想欲得自在,云何而除滅。」,問的重點在「如何除滅欲想」,各有不同。

世尊的答偈為:
Drawing in the mind’s thoughts
As a tortoise draw its limbs into its shell,
Independent, not harassing others, fully quenched,
A bhikkhu would not blame anyone.
收攝自己的心識(六根),
如同烏龜收攝六肢在牠的殼中,
不相互依賴、不互相苦惱,
究竟寂靜的比丘不會指責別人。

菩提比丘引『覺音論師註』解釋第三偈:[一個無所依賴的人anissito為不依於『愛取』與『見』,而完全於煩惱染著kilesaparinibbāna止息。他不會基於想羞辱對方而指責aññamaheṭheti別人,他只會以慈悲心、激勵心,依於五原則『合時、實事、柔和、利益對方、慈心(出自『雜阿含』)』來告誡對方。〕
此處世尊的答偈也是著名的「龜藏六」教誡收攝六根的偈頌,比對《出曜經》、《法集要頌經》第20品第一頌【如龜藏其六,比丘攝意想】﹔《雜阿含》「如龜善方便,以殼自藏六﹔比丘習禪思,善攝諸覺想」,《別譯雜阿含》「比丘覆惡覺,譬如龜藏六」,上半偈只有『雜阿含』的譯文多了『比丘習禪思』,大致是一樣的。雖然四種漢譯均有『六』字,巴利文沒有『六』字而是「肢體」。 下半偈,比對『出曜經』【無猗無害彼,滅度無言說】﹔《雜阿含》「其心無所依,他莫能恐怖﹔是則自隱密,無能誹謗者」,《別譯雜阿含》「比丘無所依,亦不惱害彼,比丘入涅槃,都無有譏論」,菩提比丘英譯『獨立、不苦惱別人、完全寂靜,比丘不會指責別人』。各譯均小有出入:在巴利經文為直述句動詞「指責」:「究竟寂靜的比丘不指責別人」,在《雜阿含》與《別譯雜阿含》均為「被指責」:『無人能誹謗此比丘』。這樣子 就比較接近SN1.2.10的偈頌。菩提比丘引『覺音論師註』:[別人沒有立場去評論阿羅漢有貪、瞋、癡,因為他已捨離對五蘊的貪著,而究竟涅槃。阿羅漢已經不會招致語言譏評,也超過了世間語言所能形容。]菩提比丘認為此頌也與經集1076頌呼應。
1076 〔對阿羅漢無法量度,無法評斷他為有或無;當一切法被破壞時(自名色解脫時),一切言語的路也被破壞。〕參考S1.2.10 全文。((SN 1.2.10 "Tañnhi tassa na hotīti, yena naṃ vajja na tassa atthi" 與 SN 1.2.7 "Anissito aññamaheṭhayāno, parinibbuto nūpavadeyya kañci." 字句不同)。
《法句經第11心意品12偈》
「藏六如龜,防意如城﹔慧與魔戰,勝則無患。」(CBETA, T04, no. 210, p. 563, a18-19)
《法集要頌經》26品1頌「
如龜藏其六,苾芻攝意想﹔無倚無害彼,圓寂無言說。

」(CBETA, T04, no. 213, p. 790, b16-17)
似乎均無足夠的解說究竟傳誦的是「比丘不被謗」呢?或是「比丘不指責別人」呢?

《出曜經》卷23,泥洹品。
如龜藏其六,比丘攝意想﹔無猗無害彼,滅度無言說。
「如龜藏其六,比丘攝意想」者,猶彼神龜畏喪身命,設見怨讎,藏六甲裏,內自思惟:『若我不藏六者,便為獵者所擒。或梟其首、或傷前左右足、或斷後左右腳、或毀我尾。今不防慮,定死無疑。』比丘習行亦復如是,畏惡生死,攝意亂想。恒自思惟:『雖得為人,寄生無幾,今不自攝者,便為弊魔波旬及欲塵魔自在天子,使得我便。』是故說曰「如龜藏其六,比丘攝意想」也。「無猗無害彼,滅度無言說」者,不得猗於眾結縛著、邪業顛倒,欲有所猗者,唯依於聖諦,欲有所至安隱達彼。喻如久病羸瘦著床臥,大小便不能動搖,或老羸極不能起居,要須健夫扶持兩腋﹔意欲所至、安隱至彼。眾生之類其譬亦爾,諸根闇鈍於諸深義不大慇懃,設遇良友憑仰有處,漸漸得免生死之處。是以世尊演教後生,無猗生死起謀害心,無猗無所害乃成道跡。是故說曰「無猗無害彼」也。「滅度無言說」者,猶如熾火光焰赫赫,焚燒山野樹木枝葉,無有遺餘﹔火滅之後更無赫焰之兆,凡夫之士亦復如是,以貪熾火、瞋恚熾火、愚癡熾火焚燒功德善根永盡無餘,既自喪福,復使他人不至究竟﹔若得羅漢諸塵垢盡,婬怒癡火永不復見,己身得道復能度人。是故說曰「滅度無言說」也。

印順導師有一段文字勉勵大眾,可以作為「出家甚為難」的註腳:『出家修學要認清自己的身分,所以古人有一日三摩頭的自我警惕。無論是從事教理的深入,或是服務常住攝化信眾,自利與利他,應時長憶念佛法,不可俗化而空過此生。』

印順,82年6月9日

(《福嚴會訊》第五期,2005年1月)

『瑜伽師地論』卷19:

[如龜藏支於自殼,苾芻善攝意尋思,

 無所依止不惱他,證般涅槃無所謗。]

此頌所明,謂如有一依初靜慮捨三惡尋,所謂欲尋、恚尋、害尋,又能棄捨初靜慮地諸善尋思,安住無尋無伺定中。如龜藏支於其自殼,略攝尋思亦復如是。無尋無伺定者,應知此上乃至有頂,彼於此定正安住時不生愛味,出已成就可愛樂法,調順柔和易可共住。不惱有智同梵行者,又為智人同梵行者欣樂共住,又復成就無違諍法,彼由如是正方便故,於諸聖諦能入現觀及得漏盡。彼於諸法不由他信,獲得善淨勝智見故。如實了知法真是法,毘柰耶真是毘柰耶,由如是知故,終不依止諸見顛倒於法謗法,及於非法亦謗非法,終不顯示非法為法、法為非法、非毘柰耶為毘柰耶、或毘柰耶為非毘柰耶。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善說法者四種擾亂斷對治道。何等名為四種擾亂?一染不染尋思擾亂,二於勝定愛味擾亂,三互相違諍訟擾亂,四於正道誹謗擾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