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0日 星期日
義足經讀書會, 第一章--5
偈頌解釋: A:《義足經》 B: 《瑜伽師地論》 C: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D: 翻譯自 K. R.Norman 《The Group Discourses II》 E:郭良鋆譯 《經集》 F: 《南傳大藏經》元亨寺版,《經集》與《義釋》。
766 增念隨欲,已有復願;日增為喜,從得自在。
《義足經》這首偈頌在玄奘譯的《瑜伽師地論》為『於諸欲悕求,或所期果遂;得已心定喜,至死而保愛。』同為玄奘所翻譯的《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則字句略有不同「趣求諸欲人,常起於悕望;所欲若稱遂,心便大歡喜。」(CBETA, T27, no. 1545, p. 176, a29-b3)這樣的字句差異究竟是出自背誦的文句有所出入,還是譯人將同一詩句譯為不同的文字,有待考證。
譯自巴利經文為:『假如世俗追求的感官慾望達成了,他當然會心中狂喜,因為已經達成他自己的願望。』
《義足經》第二句『已有復願』是各本所無,各本均為「所求得遂」的意思。總而言之,各本譯文大致相符。
《義釋》在此解釋「諸欲」意指「物欲」與「煩惱欲」。物欲為「可意之色聲香味觸,可意之衣物、奴婢、牛馬、田園、金銀、財物、市街、國土、眷屬」。煩惱欲為「對色聲香味觸之貪、喜、愛、欲、希求、熱望」。並引用相當於《法句經》愛欲品第32,第30頌(AN 5.75﹔《增一阿含3.33經》)來闡述「諸欲」:『欲我知汝本,意以思想生﹔我不思想汝,則汝而不有。』
767 有貪世欲,坐貪癡人;既亡欲願,毒箭著身。
本經的第二偈頌在玄奘譯的《瑜伽師地論》為『諸樂欲眾生,若退失諸欲;其色便變壞,如毒箭所中。』同為玄奘所翻譯的《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趣求諸欲人,常起於悕望;所欲若不遂,惱壞如箭中。」(CBETA, T27, no. 1545, p. 176, a29-b3)
譯自巴利經文為:『假如他所渴望追求的感官慾望衰減了,他如同被箭射中般痛苦。』
《義足經》第二句『既亡欲願』是各本的共同說法,也就是退失已得到的諸欲,《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的「所欲若不遂」是唯一的差異。《義釋》在此解釋「諸欲退失」的情況如《SN 1.5.1》與《別譯雜阿含 87經》所說經文:「世間金寶等,王賊水火侵;死時悉捨離, 無有隨人者」(CBETA, T02, no. 100, p. 403, c28-29)。另外我們可以見到《義足經》、《瑜伽師地論》及 Dr. Bapat 譯文為「毒箭」,而《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與巴利版本則僅僅為「箭」。
768 是欲當遠,如附蛇頭;違世所樂,當定行禪。
本經的第三偈頌在玄奘譯的《瑜伽師地論》為『若遠離諸欲,猶如毒蛇首;彼於愛世間,正念能超度。』
《義釋》在此依經典所傳解釋「諸欲的古欲」:依受樂少之義,如見骨聚﹔依眾多者共通之義,如見肉塊﹔依次第燒身之義,如握火炬而燒手﹔依大熱惱之義,如見火坑﹔依暫時現起之義,如見夢﹔依一時之義,如見借用物﹔依折裂之義,如人取樹果而見樹枝﹔依斬斫之義,如見屠殺﹔依貫刺之義,如見劍戟﹔依有怖畏之義,如見蛇頭﹔依大焦熱之義,如見火聚。《別譯雜阿含 185經》「欲現外形,如露白骨;又如肉段,眾鳥競逐;欲如糞毒,亦螫亦污;又如火坑,亦如疥人,向火癢痛,愈增其疾;又如向風執炬逆走,若不放捨,必為所燒;亦如夢幻,又如假借;亦如樹果,又如鉾戟﹔欲為不淨,穢惡充滿,如食不消,穢臭可惡。」(CBETA, T02, no. 100, p. 440, a5-10)
《別譯雜阿含 185經》訶欲古說為:『白骨、肉段、糞毒、火坑、火燒疥、逆風執炬、假借、夢幻、樹果、劍戟、食不消等11喻。巴利文《義釋》亦有11喻,多出蛇頭、火聚、屠殺3喻,而少糞毒、 火燒疥、食不消3喻。白骨喻,阿含為形容可怖可憎,此為少樂﹔肉塊喻,阿含為眾鳥競逐,此譯文不明其意﹔火炬喻,阿含為逆風執炬,此未明逆風﹔火坑喻,阿含未解釋(亦如疥人,向火癢痛,愈增其疾),此為大熱惱﹔夢幻喻,阿含未解釋,此為暫時現起,醒後無有﹔借用物喻,阿含未解釋,此為一時,暫為使用﹔樹果喻,阿含未解釋,此為折裂﹔劍戟喻,阿含未解釋,此為貫刺。
《義釋》在此解釋:『遠離指身遠離、心遠離、依遠離』。
(1) 身遠離:此處有比丘遠離坐臥所,住於阿蘭若、樹下、山嶽、溪谷、洞窟、墳墓、森林、曠地、乾草堆,是為身遠離。他獨行、獨住、獨坐、獨臥、獨入村乞食、乞食後獨歸、獨禪坐、獨經行而生活,是為身遠離。
(2) 心遠離:入初禪者遠離五蓋,入二禪者遠離尋伺,入三禪者遠離喜,入四禪者遠離苦樂,入空無邊處定者遠離色想、有對想、種種想。入識無邊處定者遠離空無邊處想,入無所有處定者遠離識無邊處想,入非想非非想處定者遠離無所有處定想。須陀洹果者遠離身見、疑、戒禁取、疑隨眠。斯陀含果者之心遠離粗「欲貪結、瞋恚結」、粗「欲貪隨眠、瞋恚隨眠」。阿那含果者遠離細微「欲貪結、瞋恚結」、細微「欲貪隨眠、瞋恚疑隨眠」。阿羅漢遠離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慢隨眠。
(3) 依遠離:涅槃是遠離一切依﹔依煩惱、蘊、行不是「依遠離」。一切行之寂止、一切依之捨遣、愛貪之滅盡﹔此為依遠離。
本偈譯自巴利經文為:『任何避免世俗的感官慾望的人就像避免用腳去踩蛇頭的人,具念的人超越對世間的貪愛繫著。』
此偈 『sato 具念者』為經中常出現的名詞,意為修行四念處有成就的人,《義足經》譯為「定」字或「禪」字,可以說是接近原意。《瑜伽師地論》譯為「正念能超度」更為精確一些;郭良鋆先生譯為『有識之士』為錯誤。
藉助於其他版本的協助,我們可以免於猜測,而確定《義足經》此偈『是欲當遠,如附蛇頭』是引用訶欲古喻,將諸欲視為毒蛇頭而遠離,而『違世所樂,當定行禪』的意義是「具念的人能超越世間的貪愛」。
769 田種珍寶,牛馬養者;坐女繫欲,癡行犯身。
本經的第五偈頌在玄奘譯的《瑜伽師地論》為『 田事與金銀,牛馬珠環釧;女僕增諸欲,是人所耽樂。』
本偈譯自巴利經文為:『任何貪求田地、財產、黃金、牛馬、奴僕、婦女、親戚與世俗的感官慾樂的人。』
770 倒羸為強,坐服甚怨;次冥受痛,船破海中。
本經的第五偈頌在玄奘譯的《瑜伽師地論》為『 攀緣沈下劣,變壞生諸漏;從此集眾苦,如船破水溢。』
本偈譯自巴利經文為:『他被軟弱的事物(女人)擊敗,危難摧毀他。苦難跟隨他如同水進入破船。』
此偈似乎無法準確地將《義足經》譯文與其他兩譯作對照,其實不然,「倒羸為強」就是巴利經文「abalaa na.m baliiyanti 讓弱者(此字也可解釋為女人)強過他」的逐字翻譯。我不了解巴利經文的 na.m 的意義及詞性,無著法師透過e-mail 講解「na.m」為「ena.m」的簡省,為單數受格,意思為「他(或她)」,整句為「the weaked overpower him 弱者強過他」而解釋為「讓弱者(或女人)擊敗他」。郭譯為「這些脆弱的東西擺佈他」也是意譯,與英譯相似。但是第二句與第三句「坐服甚怨,次冥受痛」則無法作有意義的解讀。
771 故說攝意,遠欲勿犯;精進求度,載船至岸。
本經的第六偈頌在玄奘譯的《瑜伽師地論》為『若永絕諸欲,如斷多羅頂。棄捨諸愁憂,猶蓮華水滴。』
本偈譯自巴利經文為:『因此具念的人應該永遠避免感官欲樂,已經捨斷五欲而橫渡暴流,如同一個人舀出他船中的水而到達彼岸。』
《義足經》此處譯文「故說攝意,遠欲勿犯」似乎將「具念者」翻譯為「攝意」,郭良鋆先生仍然錯譯為『有識之士』。「舀出船中的漏水」這個意象在《義足經》與《瑜伽師地論》均未出現,郭良鋆譯的「汲出船垢」並不理想;在《瑜伽師地論》所出現的「截斷多羅樹」與「出水蓮花」則都是《義足經》與巴利《經集》所無,顯示此處傳誦似乎出了一些問題。
在 Norman 的 "The Group Discourses II"(《義品》英文翻譯) 296頁,提到梵文本《瑜伽師地論》的 771頌與《義品》不同,玄奘的漢譯也是如此。
坐服甚怨,次冥受痛可以解作: 坐在那裡忍受各種不同的煩惱, 然後任由苦痛一點一點的入侵折磨。(猶如水侵入破船一般)
回覆刪除請參考:
回覆刪除http://yifertw.blogspot.com/2008/12/blog-post_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