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4日 星期五

3 四阿含的宗旨---整理


1. 巴利語相應部尼柯耶(Samyutta-nikaya)與漢譯雜阿含經所依據的梵文版(?),那一個版本的年代比較古老?那一個版本比較接近原始的結集?(這樣就引出下一個棘手的問題:什麼是〔原始的結集〕?)

2. 由 於〔別譯雜阿含〕是先〔有偈品〕的經文,再有〔長行經文〕,體裁和巴利文的相應部一樣﹔而〔說一切有部〕的〔雜阿含〕、〔毗奈耶雜事〕,瑜伽師地論的〔本 地分〕、〔攝事分〕等北傳系統,則〔有偈品〕在後,因此漢譯的〔雜阿含〕與巴利文版應該存在有部派的差別,而不能僅僅依此而判別誰的年代在前,誰的年代在 後。
漢文 雜阿含(443) 中阿含(384) 長阿含(413) 增一阿含(385)
巴利文(B.C. 89) 相應部 中部 長部 增支部
覺音註疏 顯揚真義 破斥猶豫 吉祥悅意 滿足希求
大智度論 第一義悉曇 對治悉曇 世界悉曇 各各為人悉曇
摩訶止觀 隨(勝)義 隨(對)治 隨(好)樂 隨(適)宜
有部毗尼毗婆沙 坐禪人 學問者 破諸外道 勸化人
印順導師p.488 禪師 阿毗達摩者 破諸外道 持經譬喻師
部派 說一切有部 說一切有部 法藏部 大眾部
譯經師 求那跋陀羅 曇摩難提、 僧伽提婆 佛陀耶舍 曇摩難提
譯經師祖國 中天竺 罽賓(Kasmir) 罽賓(Kasmir) 兜趣勒(吐火羅)Tukhaara
瑜伽師地論,卷三又 復應知諸佛語言九事所攝。云何九事?一有情事。二受用事。三生起事。四安住事。五染淨事。六差別事。七說者事。八所說事。九眾會事。有情事者謂五取蘊﹔受 用事者謂十二處﹔生起事者謂十二分事,緣起及緣生﹔安住事者謂四食﹔染淨事者謂四聖諦﹔差別事者謂無量界﹔說者事者謂佛及彼弟子﹔所說事者謂四念住等菩提 分法﹔眾會事者所謂八眾:一剎帝利眾,二婆羅門眾,三長者眾,四沙門眾,五四大天王眾,六三十三天眾,七焰摩天眾,八梵天眾。
瑜伽論本地分  瑜伽論攝事分 有部毗奈耶雜事
(1) 五取蘊     蘊      五蘊
(2) 十二處     處      六處
(3) 十二緣起    緣起     緣起
(4) 四食      食      ----
(5) 四聖諦     諦      聖諦
(6) 無量界     界      十八界
(7) 佛及弟子   弟子所說    聲聞所說
(8) 如來所說   佛所說
(9) 四念住等   念住等     念處等
(10) 八眾     八眾      伽他
3. 巴利語〔相應部尼柯耶〕分為五品(Vagga) 、56相應(samyutta,相關聯的)﹔漢譯〔雜阿含〕為五誦51相
應(姚秦)釋僧肇於西元413年〔長阿含經序〕稱:
〔雜阿含有四分十誦。〕),對照如下:
相應部尼柯耶  雜阿含   瑜伽論〔攝事分〕
(1) 有偈品    五陰誦   蘊
(2) 因緣品   六入處誦   處
(3) 蘊品    雜因誦   緣起
(4) 六入處品  道品誦   食
(5) 大品    八眾誦   諦
(6)             界
(7)       弟子所說
(8)       如來所說
(9) 念住等
(10) 八眾
因緣品(2. Nidanavagga)和〔雜因誦第三〕相對應,蘊品(3. Khandhavagga)和〔五陰誦第一〕相對應,六入處品(4. Salayatanavagga)和〔六入處誦第二〕相對應,大品(5. Mahavagga)顯然是和〔道品誦第四〕相對應,不只是題材內容大致相同,大品的第一個相應就是道相應(Maggasamyutta)。有偈品(1. Sagathavagga)顯然是和〔八眾誦第五〕相對應,不僅是題材內容大致相同,在玄奘法師譯的〔瑜伽師地論〕中,本地分和攝事分的〔八眾〕﹔在義淨法師譯的〔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譯的是〔伽他〕,所以八眾就是伽他﹔小部『經集』的第四品義品(Arthavargiya or Atthakavagga),巴利語的[義品],原音為Atthaka-vagga,實為「八品」的意思,很可能也是原來〔八眾〕這一名稱的起源。瑜伽師地論的梵文本已經找到,可以對照其梵文尋找真相。從巴利語五品(Vagga)和漢譯的五誦比對,前後次序並沒有一定的理則可尋,不但無法判定年代前後的問題,同時也不能依據次序的前後去執定那一誦、那一品比較重要。
4. 日本水野弘元教授指出,〔有偈品〕在雜阿含卷首的是1. 〔分別說部〕的巴利文〔相應尼柯耶〕2. 〔化地部〕的〔五分律〕3. 〔法藏部〕的〔四分律〕4. 〔雪山部〕的〔毗尼母經〕5.〔飲光部〕的〔別譯雜阿含〕。〔有偈品〕在卷末的是1. 〔說一切有部〕的〔雜阿含〕2. 〔瑜伽師地論〕的〔本地分、攝事分〕3. 〔根本說一切有部〕的〔毗奈耶雜事〕4. 〔大眾部〕的〔摩訶僧祇律〕。
5. 在西方長老比丘與學者的論文書籍中,建議四部尼柯耶的編輯宗旨,除了依經文長度與『法數』(依次增一)的準則之外,有一可能的編輯原則為:《長部》說法的對象是僧團外部的民眾或者外道,以吸引人的故事情節傳播佛法與勸導外道歸依佛法。《中部》說法的對象為僧團內部的修行者,教導抉擇深義與指示道品的修行。《相應部》的對象為僧團內部已有相當修行資歷的僧侶,作為解脫道及根本教義的精簡教導的儲存寶庫。《增支部》:對初學者(如沙彌與在家居士)的教導。
6. 漢巴相應對照表:(漢51 相應以斜體字表示,巴利文56相應)
1. 諸天相應(Devata)     諸天相應(25)
2. 天子相應(Devaputta)     天相應(37)
3. 拘薩羅相應(Kosala)
4. 魔羅相應(Mara)      魔相應(18)
5. 比丘尼相應(Bhikkhuni)   比丘尼相應(23)
6. 梵天相應(Brahma)     梵天相應(22)
7. 婆羅門相應(Brahman)    婆羅門相應(21)
8. 婆耆沙(長老)相應(Vangisa)  婆耆舍相應(24)
9. 林相應(Vana)         林相應(27)
10. 夜叉相應(Yakkha)      夜叉相應(26)
11. 帝釋天相應(Sakka)    帝釋相應(19)
12. 因緣相應(Nidana)     因緣相應(3)
13. 現觀相應(Abhisamaya)   斷知相應(36)?
14. 界相應(Dhatu)       界相應(5)
15. 無始相應(Anamatagga)   無始相應(45)
16. 迦葉相應(Kassapa)       大迦葉相應(41)
17. 利得相應(Labhasakkara)
18. 羅侯羅相應(Rahula)
19. 勒叉那相應(Lakkana)
20. 譬喻相應(Opamma)      譬喻相應(49)
21. 比丘相應(Bhikkhu)     比丘相應(17)
22. 蘊相應(Khandha)       陰相應(1)
23. 羅陀相應(Radha)       羅陀相應(34)
24. 見相應(Ditthi)        見相應(35)
25. 入相應(Okkanti)       入界陰相應(39)
26. 生相應(Uppada) 含於入界陰相應(39)
27. 煩惱相應(Kilesa) 含於入界陰相應(39)
28. 舍利弗相應(Sariputta)     舍利弗相應(28)
29. 龍相應(Naga)
30. 金翅鳥相應(Suppana)
31. 乾闥婆相應(Gandhabba)
32. 雲(天) 相應(Valahaka)
33. 婆磋種相應(Vacchagotta)     婆磋出家相應(46)
34. 禪相應((Jhana)
35. 六入處相應(Salayatana)    六入處相應(2)
36. 受相應(Vedana)       受相應(6)
37. 女人相應(Matugama)
38. 閻浮車相應(Jambukhadaka)
39. 沙門出家相應(Samandaka)
40. 目犍連相應(Moggallana)     目犍連相應(29)
41. 質多相應(Citta)         質多羅相應(33)
42. 聚落主相應(Gamani)       聚落主相應(42)
43. 無為相應(Asankhata)
44. 無記相應(Abyakata)
45. 道相應(Magga)        聖道分相應(13)
46. 覺支相應(Bojjhanga)     覺支相應(12)
47. 念處相應(Satipatthana)    念處相應(7)
48. 根相應(Indriya)       根相應(10)
49. 正勤相應(Sammappadhana)  正勤相應(8),佚失
50. 力相應(Bala)         力相應(11)
51. 神足相應(Iddhipada)     神足相應(9),佚失
52. 阿那律相應(Anuruddha)    阿那律相應(30)
53. 禪相應(jhana)
54. 阿那般那相應(Anapana)    阿那般那相應(14)
55. 須陀洹相應(Sotapatti)
56. 諦相應(Sacca)         諦相應(4)
學相應(15),不壞淨相應(16),(40),剎利相應(20),大迦旃延相應(31),阿難相應(32),修證相應(38),馬相應(43),摩訶男相應(44),外道出家相應(47),雜相應(48),病相應(50),業報相應(51)
7. 相應部尼柯耶分為五品:(漢譯雜阿含也分為五品)
1. 有偈品(Sagatha-vagga,1-11相應)     八眾誦(4)
2. 因緣品(Nidana-vagga,12-21相應)     雜因誦(3)
3. 蘊品(Khandha-vagga,22-34相應)     五陰誦(1)
4. 六入處品(Salayatana-vagga,35-44相應)  六入處誦(2)
5. 大品(Maha-vagga,45-56相應)      道品誦(5)
相應部在(3)蘊品有一禪相應(34),在(5)道品另有一禪相應(53),漢譯部分有51相應,其中有學相應(15),不壞淨相應(16),(40),剎利相應(20),大迦旃延相應(31),阿難相應(32),修證相應(38),馬相應(43),摩訶男相應(44),外道出家相應(47),雜相應(48),病相應(50),業報相應(51)等13相應為巴利文相應部所無。在巴利文相應部中則有拘薩羅相應(Kosala,3),利得相應(Labhasakkara,17),羅侯羅相應(Rahula,18),勒叉那相應(Lakkana,19),生相應(Uppada,26),煩惱相應(Kilesa,27),龍相應(Naga,29),金翅鳥相應(Suppana,30),乾闥婆相應(Gandhabba,31),雲(天) 相應(Valahaka,32),禪相應(34,53),女人相應(Matugama,37),閻浮車相應(Jambukhadaka,38),沙門出家相應(Samandaka,39),無為相應(Asankhata,43),無記相應(Abyakata,44),須陀洹相應(Sotapatti,55)等18相應為巴利文所無。
在此特別要提醒,各相應的異同必須去比對經文內容,名稱可能與內容有大差異。
8. 《入相應Okkanti-samyutta》在赤沼智善之《漢巴四部四阿含互照録》[華宇,1984]並未列有對應之漢譯,在《佛光阿含藏》第四冊後之目錄亦無此《入相應(25)》之對應經文。在印順導師之《雜阿含經論會編》提到漢譯雜阿含第39相應為『入界陰相應』:【以下十經(『大正』892─901經),次第最難以董理。然有六經的體例相同,都是「如內六入處,如是外六入處,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愛身(以上是入處的八種六法門),六界(身),五陰,亦如是說」。這是以入、界、陰為類的,從多數立為「入界陰相應」。】(<<雜阿含經論會編(上)>>p.b51),但是導師的書中『入界陰相應(39)』多達182經,此巴利相應部尼柯耶《入相應(25)》的10經相差較多,譯者比對,可將此《雜阿含892、893經》列為《入相應(25)》,《雜阿含894、895經》列為《生相應(26) Uppāda-samyutta》,《雜阿含896-900經》列為《煩惱相應(27)Kilesa-samyutt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