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6日 星期六

導師書札--17



(原文來自福嚴會訊,第十六期,2007年10月)

繼程仁者慧鑒:

  一、《印度之佛教》戰時出版,以後未嘗再印。近年台灣學者印行少許,亦無剩餘。該書第一章〈印度佛教流變概觀〉及 17章〈密教之興佛教之滅〉已編入《妙雲集》裡。

二、中國人思想,重於融貫,故自道安至羅什時代都以般若空為究竟,而又圓會其餘。如印度佛史上的空與有之嚴密分立,中國可謂少見。

三、佛法最深處,聲聞佛教中,為一切法無我,及涅槃之不可施設。大乘則為『一切法畢竟空』。與世俗心情不同,故難為世俗著有者所欣尚。

四、大乘佛法,理想之成分增多,後期大乘則揭示如來藏我,佛性本淨之說。此則較合於世俗心情,印度即如此,固不僅中國才如此也。

五、我之思想,因好圖之,
體力又差,致未能完全有成。大抵欲簡別餘宗,必須善自他宗。故在《妙雲集》上編,曾有三系經論之講記,以明確了知三宗義理之各有差別,立論方便不同。晚年作品自史實演化之觀點,從大乘佛法興起之因緣,興起以後之發展大乘佛法,進展善如來藏佛性---妙有說。大乘以前從部派思想之分化,以上觀佛法之初期意義。澄其流,正其源,以佛法本義為核心,吸取發展中之種種勝義,以其更適應人心,而跳出(天)神化之舊俓,此為余之思想,但從事而未能完成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