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8日 星期二

《增支部2.20經》:錯置文句與誤解義理


雖然,經典強調要字句背誦正確,但是,「註釋書傳統」似乎認為應注重經文的句意,而不要太在意「單字」的拼寫。
The commentarial literature heavily stresses that there are many pitfalls to grasping at literal meaning.
1. 《清淨道論註》Vism-ṭ. II 207(Be): yathārutavasena pāḷiyā atthe gayhamāne bahudosā āpajjantī ti. See also MN. II 240: appamattakaṃ kho panetaṃ yad idaṃ byañjanaṃ. mā āyasmanto appamattake vivādaṃ āpajjitthā ti.
“But the phrasing is a mere trifle. Let the venerable ones not fall into a dispute over a mere trifle. 字句僅是(小)細節,別讓尊者在(小)細節上起諍論。” (Ñāṇamoli and Bodhi 1995, 849).
2. The commentaries pay greater regard to the meaning than the letters. 《註釋書》較重視經文的義理而非字句的拼寫。 See MN-a. II 351, SN-a. III 95: attho hi paṭisaṛaṇaṃ na byañjanaṃ. “Indeed, the meaning is refuge and not the letter.” 確實,該依止的是「經義」而非「字的拼寫」。
3. See also: AN-a. I 73. Pṭsm-a. II 508: byañjane ādaraṃ akatvā adhippetam eva dassento. “Showing the intended meaning without respecting the letters.”(顯示經義而忽視「字的拼寫」) See also V-a. II 437; V-a. III 519, 551.
------
關於此項,菩提比丘也指出《增支部2.20經》是兩者並重 (Ñāṇamoli and Bodhi 1995, p. 1310 note 972).
「諸比丘!有此二法導致正法的衰退與滅盡,哪二法?錯置文句與誤解義理。諸比丘!錯置文句與誤解義理,此二法導致正法的衰退與滅盡。」
-----
《增支部4.160經》特別關注是否「意義正確地 sātthaṃ 」、「字句正確地 sabyañjanaṃ」說法。byañjana 有時寫作 vyañjana ,意為「子音、音節、字句」,長老菩提比丘此處譯為「phrasing」。
請參考莊春江老師的網站,和元亨寺《南傳大藏經》的翻譯。 莊春江工作站:(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0742.htm)
-----
《善逝 Sugata》
(世尊說:)「諸比丘!善逝或善逝弟子,為饒益眾生、利樂眾生,為悲憫世間、為饒益、利樂人天,而住於世間。
而誰是『善逝』呢?此處,如來出現於世,為阿羅漢、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調御大夫、天人師、佛、世尊。諸比丘!如此為『善逝』。
而誰是『善逝弟子』呢?他以意義正確、字句也正確所教說的法,初善、中善,(直到)結束亦善;他顯示完整無缺的清淨梵行。如此為『善逝弟子』。
如是,諸比丘!善逝或善逝弟子,為饒益眾生、利樂眾生,為悲憫世間、為饒益、利樂人天,而住於世間。
諸比丘!有四事能令正法衰退(錯亂)或中斷。那四事?
(1)諸比丘!此處,眾比丘不善學習經典,將音節、字句錯置。諸比丘!當音節、字句被錯置時,就會錯誤地詮釋經典的原義。這是導致正法衰退(錯亂)或中斷的第一件事。
(2)諸比丘!又,比丘不聽勸誡與具不聽勸誡的習性。他們對勸誡不耐煩、沒耐心,不敬重地接受勸誡。這是導致正法衰退(錯亂)或中斷的第二件事。
(3)諸比丘!又,持法、持律、持本母、熟悉四阿含(尼柯耶)的多聞比丘(bhikkhū bahussutā āgatāgamā dhammadharā vinayadharā mātikādharā),未敬重地教導其他比丘背誦這些經典(戒律、本母),當這些多聞比丘去世之後,這些經典(戒律、本母)被從根本切斷,再也無人保護(誦持)。這是導致正法衰退(錯亂)或中斷的第三件事。
(4)諸比丘!諸長老比丘生活富裕且生活散漫;他們退墮而不獨居靜修,未能精勤於求得己所未得、求悟己所未悟、求證己所未證。後學比丘也仿照此例,他們生活富裕且生活散漫,退墮而不獨居靜修,未能精勤於求得己所未得、求悟己所未悟、求證己所未證。這是導致正法衰退(錯亂)或中斷的第四件事。
諸比丘!這四事能令正法衰退(錯亂)或中斷。
諸比丘!有四事能令正法久住、興盛而不衰退(錯亂)或中斷。
那四事?
(1)諸比丘!此處,眾比丘善學習經典,不將音節、字句錯置。諸比丘!當音節、字句不被錯置時,就能正確地詮釋經典的原義。這是導致正法久住、興盛而不衰退(錯亂)或中斷的第一件事。
(2)諸比丘!又,比丘易接受勸誡與具聽勸誡的習性。他們耐心聽從勸誡,且敬重地接受勸誡。這是導致正法久住、興盛而不衰退(錯亂)或中斷的第二件事。
(3)諸比丘!又,持法、持律、持本母、熟悉四阿含(尼柯耶)的多聞比丘(bhikkhū bahussutā āgatāgamā dhammadharā vinayadharā mātikādharā),敬重地教導其他比丘背誦這些經典(戒律、本母),當這些多聞比丘去世之後,因有人保護(誦持),這些經典(戒律、本母)不致被從根本切斷。這是導致正法久住、興盛而不衰退(錯亂)或中斷的第三件事。
(4)諸比丘!諸長老比丘不過著富裕的生活,不生活散漫;他們捨棄退墮而獨居靜修,能精勤於求得己所未得、求悟己所未悟、求證己所未證。後學比丘也仿照此例,他們不過著富裕的生活,不生活散漫;他們捨棄退墮而獨居靜修,能精勤於求得己所未得、求悟己所未悟、求證己所未證。這是導致正法久住、興盛而不衰退(錯亂)或中斷的第四件事。
諸比丘!這四事能令正法久住、興盛而不衰退(錯亂)或中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