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我會幫外國佛學教授作「友善的論文校讀 friendly critical reading」。有一次,一位外國學者在論文中主張某一漢字的魏晉古音為「某某」,並附註標音來自「高本漢」及「李方桂」。我建議他刪除此一小段敘述,原因有二: 1. 他讀不出各自的標音怎麼讀,兩者的差異在哪裡。 2. 他完全沒能力判斷,那些標音是正確的讀音,那些標音是錯誤的讀音。
這也是我給佛學初學者運用 Deepseek 或 ChatGPT 之類 AI 網站的建議:1. 如果你知道正確的答案,你根本犯不著再去 AI 網站問答案。 2. 如果你不知道正確的答案,搜尋到的答案對你也毫無用處。當然,作為考驗自己在某一專題的廣度,你可以向 Deepseek 或 ChatGPT 之類提問,然後考驗自己能否分辨出此組答案錯在哪裡?正確應如何敘述?
------
目前, Deepseek 或 ChatGPT 之類的漢語佛學資料庫,零散而不無整,其中更有簡體資料和繁體資料的差別。如果繁體資料較強的範圍, Deepseek 或 ChatGPT 的答案卻是來自簡體資料庫,就要格外小心了。
其實,查核資料來源是必需的工作,這也就是學術論文會要求「引述資料、意見、結論」,必需完整載明書名及頁次的原因,因為,這當中必需再三查核,以挑出有害或有誤的資料。
我有時讀到他人引用我的譯文或論著,發現或者未標註來源,或者將我的姓名標錯;相當的「不以為然」。
下一則 YouTube 影片提到,有人惡意地對 Deepseek, ChatGPT 之類的 AI 網站「餵」資料,如果發生在漢語佛學範圍,其扭曲的效果會更顯著,因為此類內容原本就不多,只要輸入十來個錯誤訊息就能愚弄 AI 網站,造成它「提供」不正確的資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