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日 星期二

法友飛鴻 524:佛親口所說


法友 Hahn Yang 常來交換意見,此番摯誠當然受帖主的歡迎,但是法友常惜墨如金,引了別人的言論,也不說明自己是反對此說呢?還是贊成此說呢?還是來徵詢意見呢?
帖主依照慣例,將此類引他人的言論而未作說明的留言,一律當作留言者贊成「他引述的留言所說」。
其實,比較理想的是,「不要亂入」,至少費幾個字說明自己引用的目的是什麼。
也許’留言’而不置評是臉書留言慣例,不過,帖主這裡特別挑剔,希望留言者能完整地表達他的意思。
---------
Hahn Yang :2021/10/1
明法比丘《雜阿含經注》一書附錄顯如法師著〈雜阿含經與初期大乘思想〉有如下述⋯
「筆者(顯如法師)認為能夠否定所有佛經是佛親口所說的記錄」,能夠肯定「許多經典,尤其是大乘興起以後的經典,代表各時代,各學派的佛教見解」,可以說是理解佛法的第一步。」(1989.8.原載《新雨》第 26 期,收在《顯如法師文集》)
----------
蘇錦坤 回答: 2021/10/1 AM 9:12
近年來,我已經不再討論「大乘是佛說」、「此經非佛親口所說」之類的議題,我比較傾向去探討:「此一文獻最早出現在何時?」、「那些文獻曾經提到過此一文獻的名稱或內容?」、「此一文獻內容出現哪些語言軌跡、歷史軌跡、跨宗教軌跡?」、「此一文獻翻譯或抄寫的歷史紀錄為何?」。而且,帖主會盡最大努力去避免「以思想史去判斷年代或部派」,而是「以文獻史去判斷年代或教理」。
  《春秋公羊傳》有張三世之說:「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 」
  我套用此說而認為:「所見異辭」是「幾個人親見其事,卻作不一致的敘述」;「所聞異辭」是「幾個人親聞『親見其事的人』敘述其事,卻作不一致的敘述」;「所傳聞異辭」是「幾個人輾轉聞知其事,卻作不一致的敘述」。沒有任何事是「斬釘截鐵」的「實際事況、實際言論」,即使自己轉述自己的言論也有類似的情況。
  所以說,「所有佛經是或不是佛親口所說的記錄」,意義不大。倒是從文獻史上,哪一些言論主張、口誦、寫本最早出現,其內容、字詞是否有歷史痕跡,這些討論會較有意義一些。
  有些人會推崇《大般涅槃經》(所謂的「大譬喻」)、Dīpavaṃsa 《島史》、Mahāvaṃsa 《大史》、覺音論師的《四部註》,堅持那是屹立不移、確信不疑的「歷史」。這些史料的價值不容低估,但是,就初期佛教的文獻史來說,《島史》和《大史》的參考價值依然非常有限,或有其限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