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4日 星期日

法輪有幾根輻?





法輪有幾根輻?三十二相的足有千輻輪
-------
一輛車有四輪,兩前輪用車軸貫穿銜接,兩後輪用車軸貫穿銜接。以輪子來說,中央讓車軸穿過然後固定使輪子不脫落,名為「轂」,輪子的外框稱為「輞」,古代「輞」和「轂」之間是實心的。「實心輪」的問題是「太重」與「容易因碰撞而變形」。因此,「輞」和「轂」之間用「輻」銜接(多根「輻」在輪轂集中,所以稱「輻輳」,輪輻從轂接到輪框(「輞」),所以稱作「輻射」)。
-------
「法輪有幾根輻?」
讀大學時,曾聽善知識講解過:「法輪有八根輻,象徵八正道。」
這可以從古印度考古文物得到驗證,目前年代較早的法輪大約製作於西元前三世紀到一世紀,「八輻」的法輪如果不是沒有;即使有,也是十分罕見;普遍見到的是「十六輻」的法輪。
-------
以「八正道」為法輪是古訓,但是並不以八支為輻。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67:「尊者妙音作如是說:『如世間輪有輻、轂、輞,八支聖道似彼名輪,謂「正見、正思惟、正勤、正念」似世輪輻,「正語、正業、正命」似轂,「正定似輞」故名法輪。』」(CBETA, T29, no. 1562, p. 709, a24-27)
玄奘翻譯《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82:「或有說者:正思惟、正勤、正念、正定如『輻』,正語、業、命如『轂』,正見如『輞』。」(CBETA, T27, no. 1545, p. 912, a23-25)
-------
《中阿含59經》:「大人足下生輪,輪有千輻,一切具足」(CBETA, T01, no. 26, p. 493, c20-21)
《中阿含161經》:「沙門瞿曇足下生輪,輪有千輻」(CBETA, T01, no. 26, p. 686, a26-27)
《長阿含1經》:「汝等更觀太子三十二相,...二者足下相輪,千輻成就,光光相照。」(CBETA, T01, no. 1, p. 5, a26-29)。
佛教初期,不以人的形相來描繪釋迦牟尼,或以足印、或以寶樹代表佛,進而以有法輪的足印、有寶座的樹代表佛。進入犍陀羅時期前後,開始以人像作佛像,認為「足下有輪相」為「佛像」標準,甚至誇張地認為「足有千輻」。
帖主認為:「足有千輻」是出於想像。造輪的工人,為減輕重量、吸收碰撞、支撐輪框而設計輪輻;並非輪輻越多越珍貴殊勝。
以匠人、工程師而言,最多的輪輻就是「實心輪」,「實心輪」是退步而非進化。其次,要在輪軸插入千輻,輪輻面積有限,無法插入;即使能插入千輻,又耗工、更耗料,如果六輻、十輻、十六輻就足夠了,為何要裝千輻?
只要問一問,牛車輪的製造者,與自行車競賽車的製造者,問他們如何決定輪輻的數量,就知道「以千輻為殊勝」的人根本不懂「輪輻」的製作原則。
-------
轂:車輪中心之圓木,或指此空洞,,這是車軸穿過的地方。
輞:車輪外框,輪框。(台語「框」字的讀音,有人知道怎麼讀嗎?)
輻:輪中連接車轂和輪框之一根一根支架。《老子》第十一章:「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這是指,有車轂這一空洞,才能構造成「車」。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82:「或有說者:『正見、正思惟、正勤』如輻,『正語、業、命』如轂,『正念、正定』如輞。或有說者:『正思惟、正勤、正念、正定』如輻,『正語、業、命』如轂,『正見』如輞。」(CBETA, T27, no. 1545, p. 912, a22-25)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21〈無義品 7〉:「正見、正覺、正精進、正念如輻,正語、正業、正命如轂,正定如輞;此八法皆是[6]中道中修。故名法輪。」(CBETA, T28, no. 1546, p. 158, b22-24),[6]中=見【宋】【元】【明】【宮】。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24〈分別賢聖品 6〉:「尊者妙音作如是說:『如世間輪有輻等相,八支聖道似彼名輪。謂正見、正思惟、正勤、正念似世輪輻,正語、正業、正命似轂,正定似輞,故名法輪。」(CBETA, T29, no. 1558, p. 128, c2-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