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8日 星期日

閱讀翻譯 2/2 (《雜阿含990經》與《增支部10.75經》)


為了查閱一段經文,動手比對了《雜阿含990經》與《增支部10.75經》。經文敘述優婆夷鹿住問阿難:「父親是梵行者、行遠離者、戒絕婬欲俗法者;叔父則是非梵行者,滿足於有妻室的生活。命終之後,為何世尊同樣記說他們兩人都得斯陀含果,都投生在兜率天之中?」
阿難將此一問題帶回詢問世尊,世尊評論了這位優婆夷之後,以「十種人」解釋「原因」。這也是巴利《增支部》將此經文編入〈十法集〉的原因。
------
不管是《雜阿含990經》、元亨寺《增支部10.75經》或是莊春江老師翻譯的《增支部10.75經》,這十種人的標示不是很清楚,這是因為尊重巴利經文而不增添冗字的關係。
帖主個人認為,蕭式球的翻譯在「十種人」的標示,相對來說,比較清晰一點。
以下介紹這「十種人」。
------
1. 不能如實知什麼是心解脫、慧解脫,未能聽聞(法)而多聞,未能以(正)見而通達(法),未能得到暫時解脫;也未具足戒行。
2. 能如實知什麼是心解脫、慧解脫,能因聽聞(法)而多聞,能以(正)見而通達,已得到暫時解脫;但未具足戒行。
[前者為「退分」,後者為「勝進分」,只有如來能正確地區別此兩者。]

接下來就是帖主想核對的《雜阿含990經》經文:Cbeta Taiwan
「是故,阿難!莫籌量人人而取,人善籌量人人而病。人籌量人人,自招其患。唯有如來能知人耳,」(CBETA, T02, no. 99, p. 258, a1-3)。
印順導師《雜阿含經論會編》的標點為:
「是故阿難!莫籌量人人而取人,善籌量人人而病,人
籌量人人自招其患,唯有如來能知人耳。」
佛光藏的標點(1502頁,經號982)為:
「是故,阿難!莫籌量人人而取,人善籌量人人而病。人
籌量人人,自招其患。唯有如來能知人耳。」
王建偉、金暉《雜阿含經校釋》的標點為:(第四冊92頁,經號8099)
「是故,阿難,莫籌量人人而取。人善籌量人人而病,人
籌量人人自招其患。唯有如來能知人耳。」
《好讀雜阿含經》的標點為:(https://buddhaspace.org/agama/35.html#%E4%B9%9D%E4%B9%9D%E3%80%87)
「是故,阿難!莫籌量人人而取人、善籌量人人而病人,籌量人人自招其患,唯有如來能知人耳。」
《好讀雜阿含經》此處的註解:【不要打量人們而評斷別人、愛打量人們而指責別人,打量人們是自找麻煩。其中「人人」同於「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當中的用法,「取人」同於「以貌取人」當中的用法。】
------
帖主認為,如果巴利此段經文和漢譯《雜阿含990經》的文義相同的話,此處是說:
【因此,在這裡,你們不要成為在各個人上衡量者,你們不要在各個人上取衡量,阿難!因為在諸個人上取衡量者被傷害,阿難!我可以在各個人上取衡量,又或凡會是像我這樣者。】
我建議此段經文的標點作:
【是故,阿難!莫籌量人人而取人善,(莫)籌量人人而(取人)病;人
籌量人人(者),自招其患。唯有如來能知人耳!】
(莫)、(取人)和(者)四字可以不加,加了此四字「襯字」,只是讓文句的意思更加顯著。我此處建議的標點,可以解釋如下:
「阿難!因此,不要(以此方法)評量各個人而認為某些人是善(得到善趣或善果),不要(以此方法)評量各個人而認為某些人是病(得到不善趣或不善果);(以此方法)評量他人的人,他會自己招來煩惱。只有如來能如此對人『授記』。」
------
菩提比丘的英譯(p. 1432, line 19-22):「Therefore, Ānanda, do not be judgemental regarding people. Do not pass judgement on people. Those who pass judgement on people harm themselves. I alone, or one like me, may pass judgement on people. 因此,阿難!不要成為評量他人的人,不要對他人下評量。評量他人的人,他會傷害到自己。只有如來或等同如來的人,可以對他人下評量。」
--------
十種人的其他八種:
3. 一位具有戒行的人,不能如實知什麼是心解脫、慧解脫,未能聽聞(法)而多聞,未能以(正)見而通達(法),未能得到暫時解脫。
4. 一位具有戒行的人,能如實知什麼是心解脫、慧解脫,能因聽聞(法)而多聞,能以(正)見而通達,已得到暫時解脫;但未具足戒行。
[前者為「退分」,後者為「勝進分」,只有如來能正確地區別此兩者。]

5. 一位貪欲強的人,不能如實知什麼是心解脫、慧解脫,未能聽聞(法)而多聞,未能以(正)見而通達(法),未能得到暫時解脫。
6. 一位貪欲強的人,能如實知什麼是心解脫、慧解脫,能因聽聞(法)而多聞,能以(正)見而通達,已得到暫時解脫;但未具足戒行。
[前者為「退分」,後者為「勝進分」,只有如來能正確地區別此兩者。]

7. 一位容易瞋怒的人,不能如實知什麼是心解脫、慧解脫,未能聽聞(法)而多聞,未能以(正)見而通達(法),未能得到暫時解脫。
8. 一位容易瞋怒的人,能如實知什麼是心解脫、慧解脫,能因聽聞(法)而多聞,能以(正)見而通達,已得到暫時解脫;但未具足戒行。
[前者為「退分」,後者為「勝進分」,只有如來能正確地區別此兩者。]

9. 一位容易掉舉的人,不能如實知什麼是心解脫、慧解脫,未能聽聞(法)而多聞,未能以(正)見而通達(法),未能得到暫時解脫。
10. 一位容易掉舉的人,能如實知什麼是心解脫、慧解脫,能因聽聞(法)而多聞,能以(正)見而通達,已得到暫時解脫;但未具足戒行。
[前者為「退分」,後者為「勝進分」,只有如來能正確地區別此兩者。]
-------
漢譯的五組(十種人)為:
1. 犯戒者
2. 持戒者
3. 掉動者
4. 瞋恨者
5. 苦貪者 (tibbarāg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