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4日 星期三

佛教與耆那教經典中的偈頌



"Ascetic Figure Before and in Early Buddhism" by Martin G. Wiltshire.
Wiltshire 在書中分析佛教與耆那教經典之後,認為這樣的故事原型不太可能是從對方信仰體系中借來,應當發源於雙方宗教成立之前的沙門運動,之後才被雙方納入彼此的宗教信仰體系之中。
-----
1.
māse māse tu jo bālo | kusaggeṇa tu bhuṃjae /
na so sukkhāyadhammassa | kalaṃ agghai solasiṃ// (Utt 9.44)
即使愚人能月復一月,只食用一片香茅草葉尖的少許食物,
他的快樂也不及了解法義者(功德)的十六分之一。
2. Māse māse kusaggena, bālo bhuñjeyya bhojanaṃ/
Na so saṅkhātadhammānaṃ, kalaṃ agghati soḷasiṃ// (Dhp 70)
即使愚人能月復一月,只食用一片香茅草葉尖的少許食物,
他(苦行的回報)也不及了解法義者(功德)的十六分之一。
---------
以上這兩首偈頌,一首是耆那教偈頌,一首是佛教偈頌。
在哥廷根大學印度學系的古印度典籍全文網站,可以找到耆那教主要經典的原文拼音
http://gretil.sub.uni-goettingen.de/gretil/2_prakrt/uttaraju.htm?fbclid=IwAR1V1ovY-e0TEJpLxcsgNFi_boYiaCsEm9pcwIwPImUgL90aT2hToNX9SWc
---------
《雜阿含1143經》比丘尼稱阿難為:「阿梨阿難,鞞提訶牟尼」(CBETA, T02, no. 99, p. 302, b15-16),古漢譯「鞞」字常用來作為”bim”, “vi” 的對音,與耆那教經典稱為「毘提訶國(Videha)國王尼彌出家」,地名(國名或族名)相當近似,值得注意。

(Utt. 9)的偈頌,「雖然人們要去征服數以千計的敵人,但最偉大的勝利卻是征服自己」。幾乎與佛教《法句經》(巴利103頌)完全相同:
If one should conquer thousands of people in the battle,
And if one should conquer just one thing-himself,
he indeed is the victor of the highest battle.
在戰場上擊敗千千萬萬個敵人的人,
不如一個能擊敗他自己的人,
他確實是最高尚的勝利者。
支謙譯北傳〔法句經〕述千品第十六,4偈。
「千千為敵,一夫勝之,未若自勝,為戰中上。」
(CBETA, T04, no. 210, p. 564, b23-24)
-------
謝謝 Yuan Chuan Su 提供的訂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