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4日 星期三

井中之人


徐潔在〈水中的菩薩道場:龍樹山遺址〉(《人生》雜誌491期,114-119頁)提到龍樹山遺址的多處浮雕出現「井中之人」的圖像,此一故事又傳至歐洲而轉化為基督教聖徒的故事。龍樹山「井中之人」的浮雕約建於西元三世紀,離四世紀末的漢譯約一百五十年。
「井中之人」的故事又稱為「二鼠侵藤」。
《慧炬》雜誌,2020/1/31 該期曾介紹此一故事:
【在佛教文獻中,「二鼠侵藤」的典故為人熟知,且它還同時存在於耆那教、婆羅門教之中。根據文獻年代及流傳情況推斷,故事的原型最早來自民間,被史詩《摩訶婆羅多》收錄,同時被編入佛教譬喻故事集,如《眾經撰雜譬喻》、《譬喻經》、《賓頭盧突羅闍為優陀延王說法經》、《佛說譬喻經》等,僧肇在《注維摩詰經》中也引用了鳩摩羅什對此譬喻的解釋。「二鼠侵藤」在不同經本中的細節略有不同,但主旨精神並無差異,茲舉《佛說譬喻經》為說。世尊告勝光王曰:「乃往過去,於無量劫,時有一人,遊於曠野,為惡象所逐,怖走無依。見一空井,傍有樹根,即尋根下,潛身井中。有黑白二鼠,互齧樹根;於井四邊有四毒蛇,欲螫其人;下有毒龍。心畏龍蛇,恐樹根斷。樹根蜂蜜,五滴墮口,樹搖蜂散,下螫斯人。野火復來,燒然此樹。」】
(https://www.facebook.com/towisdom/posts/pfbid0Go7pvwyW2z2iC1QxLjAs6WyaDMnMsLaXFqW2aCsRf296SYqpovGArz98xo574zZAl)
漢譯文獻所述,以僧肇《注維摩詰經》為最早,約當西元401年。
類似的譬喻故事如:
《別譯雜阿含18經》卷1:「云何巢窟夜則烟出,晝則火然?誰是婆羅門?誰是智人?云何是刀?云何是掘?云何為龜?云何蝮蛇?云何肉段?云何刀舍?云何楞祇芒毒虫?云何二道?云何石聚?云何名龍?」」(CBETA, T02, no. 100, p. 379, c20-24)。
《雜阿含1079經》卷38:「云何為丘塚?云何為夜則起烟?云何為晝則火然?云何是婆羅門?云何發掘?云何智者?云何刀劍?云何為大龜?云何氍氀?云何為肉段?云何為屠殺處?云何為楞耆?云何為二道?云何為門扇?云何為大龍?」(CBETA, T02, no. 99, p. 282, b17-22)
《別譯雜阿含經》可能翻譯於西元350年左右。
------
義淨譯《譬喻經》卷1:「
1. 曠野者喻於無明長夜曠遠,言彼人者喻於異生,
2. 象喻無常,
3. 井喻生死,
4. 險岸樹根喻命,
5. 黑白二鼠以喻晝夜,
6. 齧樹根者喻念念滅,
7. 其四毒蛇喻於四大,
8. 蜜喻五欲,
9. 蜂喻邪思,
10. 火喻老病,
11. 毒龍喻死。」(CBETA, T04, no. 217, p. 801, b17-21)
-------
僧肇《注維摩詰經》卷2〈方便品 2〉:「
3. 丘井生死也。
2. 醉象無常也。
## 毒龍惡道也。
7. 五毒蛇五陰也。
4. 腐草命根也。
5. 黑白二鼠白日黑月也。
8. 蜜滴五欲樂也。得蜜滴而忘怖畏者。喻眾生得五欲蜜滴不畏苦也。」(CBETA, T38, no. 1775, p. 342, b9-13)
------
求那跋陀羅翻譯《賓頭盧突羅闍為優陀延王說法經》卷1:「
1. 曠野者,喻於生死;彼男子者,喻於凡夫。
2. 象喻無常。
3. 丘井喻於人身。
4. 樹根喻人命。
5. 白黑鼠者,喻晝夜。
6. 齧樹根者,喻念念滅。
7. 四毒蛇喻四大。
8. 蜜者喻五欲。
9. 眾蜂喻惡覺觀。
10. 野火燒者喻老。
11. 下毒龍者喻死。」(CBETA, T32, no. 1690, p. 787, b3-8)。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