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4日 星期五

淺談佛學論文寫作 (2/2)


版主此兩篇貼文,僅是跟初學者、初提筆寫論文者閒聊,算是野人獻曝,希望「大家、宗師」不以為迕。
------
接下來我要聊一聊「選定題目範圍,開始寫論文」與「論文寫完後,發表與不發表」
------
甲、「選定題目範圍,開始寫論文」;這時,我們已經選定範圍,甚至已經選好題目,準備寫一篇論文了。
6. 訂一個「簡短而吸引目光」的題目,第一段是「前言」,敘述寫此篇論文的動機,以及前人在此一範圍的重要結論,最後簡述此篇論文個段落的重點。
以上,是大部分老師所給的建議。我並不作如此的建議。
我認為:“給個大致的題目,隨便寫幾個字當前言” 即可。
因為,我建議「題目與前言,要最後寫;或者全文寫完後,回頭改擬論文題目,與重寫〈前言〉」,所以,一開始訂什麼題目,或者〈前言〉是什麼並不重要。甚至跳過不寫也沒關係。
帖主發現,很多佛學院系的同學經常卡在論文題目與前言,這完全沒有必要,因為這是最後必須改寫的段落。
應該先寫骨幹。我以兩個題目為例:
A. 漢譯《法句經》(T210)不是翻譯自巴利《法句經》
B. 《別譯雜阿含經》(T100)、《雜阿含經》(T99)與巴利《相應部》的親、疏關係。
對於 A. 漢譯《法句經》(T210)與巴利《法句經》,如果前者是翻譯自後者,前者每一品的偈頌應該在數量上少於後者或等於後者,如果是前者多於後者,而且又是翻譯自後者,那就是有人在各品增添偈頌;增添的人也許是支謙,也許是支謙之後的抄經者。不過,在這些論證之前,必需先作一份基本資料,也就是漢譯《法句經》(T210)與巴利《法句經》的偈頌對照表。如果寫此論文者沒有能力編訂此一對照表,而是從別人的整理結果抄寫過來,那麼,寫作者應該放棄此篇論文,這顯示此一範圍已經超過作者的能力。
對於 B. 《別譯雜阿含經》(T100)、《雜阿含經》(T99)與巴利《相應部》的親、疏關係。很顯然不用閱讀,就可以下結論:「《別譯雜阿含經》(T100)與《雜阿含經》(T99)較親近,此兩者與巴利《相應部》較疏遠」,但是要列舉哪些理由來主張此一「眾人皆知」的推論,研究後得出的結果會不會與此推論不同?不過,在這些論證之前,必需先作一份基本資料,也就是《別譯雜阿含經》(T100)、《雜阿含經》(T99)者與巴利《相應部》的對應經典對照表。如果寫此論文者沒有能力編訂此一對照表,而是從別人的整理結果抄寫過來,那麼,寫作者應該放棄此篇論文,這顯示此一範圍已經超過作者的能力。
7. 在上述的主幹完成之後,回頭檢驗原先「A, B 兩項的初步推想」,重新寫下此篇論文的結論,然後回頭到最前面,寫下〈前言〉與擬訂「吸睛」的論文題目。很有可能,得出的結論與他人已經發表的論文相同,而有可能沒有發表的價值。(但是,即使如此,你也踏實地演練一變而有所獲益了。)
8. 找人「友善校讀 friendly critical reading」,找你的老師、對同一研究範圍感興趣的朋友閱讀此文,並提出問難。這是較難的一個關卡,願意花時間認真閱讀初學者論文的人並不多。帖主本人從兩個方向開始嘗試撰寫佛學論文:一是翻譯當代歐美傑出佛學論文。二是幫外國知名學者作他們論文的「友善校讀 friendly critical reading」。通常,學者不會找一位無名小子幫他即將發表的論文進行「友善校讀」;帖主機緣特殊,由於這幾位國外知名學者的某幾篇論文的主題是「三國以前的古代漢譯佛典」,他們選中帖主幫他們校讀漢譯佛典的字義,也就跟著「依樣畫葫蘆」,亦步亦趨地學習。
-------
乙、「論文寫完後,發表與不發表」
原則上,我十分鼓勵論文完稿之後,應投稿。但是,在已經發表了數篇論文之後,可以考慮有幾篇論文僅完稿而不投稿。以下依次說明。
9. 基本上,國內大多數學術期刊僅接受大專院校以上的教職人員投稿,而不接受任何博士生、碩士生、社會人士的稿件。有些期刊允許博士生在取得「博士導師」推薦函之下投稿。所以,如果你還沒成功擔任大專院校以上的教職或研究員,基本上不存在選擇「佛教學術期刊」投稿的議題,答案很簡單:「沒有!」
另外,確實有些「學術期刊」接受所有人投稿,但是,這些期刊絕大多數(或者是全部?)不算學術點數。也就是說,在這些期刊發表的稿件不列在科系與研究所的學術積分上,作者也無法累積他的研究點數來通過升等考核;意思是「作白工、白花油」。
感謝這樣的學術期刊提供一般人及初學者磨練的機會,這樣的不計入「學術積分」的期刊,其實仍然是有赫赫聲名的(只是中華民國教育部不承認而已,佛教學術界仍然相當敬重這些論文成果)。他們是(歡迎讀者留言訂正、補充):
9.1 《正觀》
9.2 《福嚴佛學研究》
9.1 《法鼓佛學學報》(開放至佛教相關系所的碩、博士生)。
10. 投稿,並從審稿老師的評論學習與成長;帖主想說:「撰寫論文的唯一目的是在得到審稿老師的評審」。
審稿老師的要求與建議如:
1). 明確的結論。
2). 論述是否撐得起你的結論。
3). 論述的邏輯是否完整。
4). 是否將文獻搜齊?是否漏看或漏引一篇重要論文?
5). 行文是否通順,敘述次序是否紊亂?如何將文章弄得簡明易讀?
6). 是否符合論文規範,明白引述別人的見解?
培養問題意識的過程會理解到,每一問題不見得能迅速得到合理的解答,即使有了各種回答也不見得能寫成一篇論文。 記得我當年跟無著比丘與馬德偉教授提問:「漢譯阿含經中『攝頌』與經文譯詞的差異,其成因有沒有可能是分別譯自兩組不同人?」我跟白瑞德教授提問:「《雜阿含經》跟《別譯雜阿含經》的重複偈頌,代表什麼義涵?」 第一組問題得到幾個假設,但都不算是完全滿意的解答;第二組問題從 2008年提問,2012年白瑞德教授提出一個構想,他鼓勵我先寫中文版,他日後再出英文版。2014年我的論文已經順利刊出,白教授先後寫了兩版英文稿,但是到今天為止都還沒正式發表。
11. 不投稿:在累積幾篇投稿經驗之後,會發現有幾個議題雖然已經將論文完稿,但是自己並不滿意。這時,將稿子押下來,等個五六年或七八年,日後回頭重寫,也許會好一點。我手上仍有數篇已經完稿,但是仍然有待重寫。
12. 回覆審稿老師的評稿意見:
有同學在收到評稿老師的意見之後,直接放棄,既不改稿,也不回覆。這樣的反應非常糟,幾乎是斷絕學術論文的寫作之路。
只要投了稿、審了稿,除非是要撰稿者做他拒絕接受的修訂,否則,總是應該將流程走完。或者編輯方,通知我退稿;或者自己決定撤稿。
老實說,面對審稿結果,十次有七次覺得難堪、不服。這時應提筆一一辯駁,再將此封「即時申辯」封存,並完全忘卻。隔個一星期或七天,再重投擬一封「申辯書」。對審稿老師指正得對的地方,要心懷感激,並說出致謝;對與審稿老師意見不同的地方,有禮貌且措辭溫和婉轉地解說自己的立場。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