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30日 星期六

台語「觸」字和「獨」字

近日閱讀胡海燕教授的論文提到梵文「觸」字有兩個意思,巴利有兩個不同的字和這兩個字義對應,其中一字在耆那教與佛教有共同的源流。
無獨有偶,漢語「觸」字也有兩個字義,一是「接觸」,另一是「牛以角相鬥,又寫作『觝』」,引申為「動物以角相鬥均為觸」。
漢語有「觸突」一詞,「觸」是牛羊之類的動物用角「觝」你,「突」是狗在你經過時,突然從家中、穴中奔出來吠你或咬你。「觸突」一詞意為「冒犯」。
台語「接觸」的「觸」讀作「tshiook」或「siook」,「tshiook」是《說文》(大徐本)的「尺玉切」,「siook」是「音符」蜀的讀音(形符、部首為「角」)。
台語「牛以角相鬥」的「觸」讀作「tak」或「tiak」,台灣南投縣「埔里」舊地名為「牛相觸 gu5-sio1-tak」。
--------------
cit_lui_hoe 提到... 2012年2月9日上午1:08
我從小聽到的撥算盤,都是tiak,因此壓根沒想到「觸」字。
這倒是引發我另一個耿耿於懷的問題:嘉義阿里山公路的入口,一個叫「觸口」的地方,為什麼叫「觸口」?是山在相觸嗎?那是一個平地盡頭,山忽然聳起的地方。我在高樹,發現濁口溪也很可能是「觸口」,古地圖上曾標「卓口溪」,客家話也是tak-口的音,我想應該和地勢有關,和水的清濁無關,只是不明瞭「觸口」的「觸」到底是什麼在觸(兩山相觸,還是腳沒穿鞋會觸到...)
---------
據我所知,台灣至少有三個地方以此為名。
一是嘉義風景區「天長地久」附近的「觸口村」,是因八掌溪在此離開山區,形成兩壁高聳峽谷地形,如兩牛對峙般即將相觸,依地形而取名(施添福. 嘉義縣(下冊). 《嘉義縣地名辭書》(卷八). 臺灣文獻館. 2008.)
一是南投埔里,這個台地(南投縣埔里鎮南村里桃南路31號 ),與埔里最古老的台地烏牛欄台地遙遙相望,古早人覺得這兩座台地,狀似「兩牛相觸」,於是「牛相觸」這個饒富農村趣味的地名就產生了!
還有宜蘭三星鄉「牛鬥」:牛鬥這個名字的由來,主要是因為位於蘭陽溪北的雪山山脈與溪南的中央山脈,二個山脊在此交會,遠觀像極了二條對峙的牛,故名牛鬥。
台語「觸 tak」(不是指「字」,而是指「音」。原始時代沒有文字,先有語言),在寫成文字的過程當中,有一個「牛」加「氐(抵)」的「牴、觝」字,這是會意兼形聲的造字方式,另有一個「觸」字為形聲字(台語「文讀」作tsiook,「語讀」作 tak,語言學家推估,「文讀」為唐音,「語讀」為漢晉音,甚至可以上溯到「周」。雖然《說文》成書於東漢中期,「从角蜀聲」是《說文》本文,「尺玉切」這個「反切法」要到南北朝(晚期?)才出現,所以不能算絕對是「漢音」,有可能是「東晉」的讀音,這和聲韻學古書《切韻》有關!)」。
唐朝的語言文字學大師「玄應法師」《一切經音義》卷12:「掁[角/牛](…下「衝燭反」。《廣雅》:「[角/牛],揬也。『屯忽反』。《字書》:『抵』,誤也。或作觕,從牛角,會意字也。《經》作『觸』,俗用)。」(CBETA, T54, no. 2128, p. 378, c15-16)。
但是,一朵花說得很有道理,撥算盤(tak)和「牛相觸 gu5-sio1-tak」沒有半點關係,所以,這有可能來自「彈指」。

《一切經音義》卷36:「彈指(但難反,作拳屈頭指,以大指捻彈,令作聲)。」(CBETA, T54, no. 2128, p. 548, a7)

台語不稱「彈指 tuann5-tsi2」,而是稱「彈指 tak-tsi2」,也許算盤撥得「ti1-ti1-tak-tak」,而用「tak」來「形聲」、「擬聲」吧。
----------
王昭華提到:台語「孤僻 khoo1-tak」即是漢字「孤獨」。
「觸」字有兩音:「siook」, 「tak」,兩牛相角為「牛相觸 tak」(又寫作『觝』)。
後來語音分化用「孤獨 koo1-took」表孤單無伴,用「孤僻 koo1-tak」表生性不願與人交往周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