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8日 星期四

深與淺


朋友提到她編書時,忘了照顧毫無背景資料與美術素養的「素心讀者」,只顧陳述自己的,深感疏失與懊惱。
她的這一段話讓我想起三個故事。
------
1. 2006年二月,長老菩提比丘應香光尼僧團悟因長老尼之邀,來台講學,除了在竹崎香光佛學院講了時間較長的課以外,分別到過新竹福嚴佛學院、法源寺,新北市法鼓文理學院、台北市香光分院、北投隨佛法師僧團等處說法,有不少時候是我擔當翻譯。這也是我第一次擔任即席翻譯,不免有一點緊張。
長老菩提比丘會預先讓我溫習講稿,提前掌握我不熟悉的名相。印象較深刻的一句話,是長老說:「可以說得淺顯簡易,但是不可以說得不正確。」
------
2. 2017年左右,應邀到台北市民生東路附近的「台灣僧伽終身教育學會」分享學佛心得。在學會跟主事的兩位法師敲訂講題以及各次演講的內容。我說,我過去發表的論文都較偏門,枯澀無味,是否該把內容調整得淺顯一點。
法師沉思一下,回答說:「蘇居士還是照你自己的風格解說,無需故意刪減繁雜深奧的部分,有心學習,對難懂之處,多聽兩三次就跟上來了。講得太淺,恐怕對聽眾無益。」
法師說得有道理,憑我這門外漢千慮之一得,能有多深呢?把原本就是平白無奇的讀書心得再加淺化,那就像一小撮茶葉泡了九大壺開水,淡得了無茶味了!
-------
3. 2003年有一難得機會能在福嚴精舍參訪印順導師,行禮已畢,導師關懷學佛課程,略為告一段落。
我問厚觀院長:「可以提問題嗎?」院長說:「不要問太深的問題。」
在家學佛的人怎有能耐跟導師問怎樣深的問題,院長只是提醒不要讓導師太傷神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