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31日 星期六

《法句經》卷1〈篤信品 4〉:「抽取泉水」


《法句經》卷1〈篤信品 4〉:
「無信不習,好剝正言, 
 如拙取水,[32]掘泉揚泥。」(CBETA, T04, no. 210, p. 560, c9-11),[32]掘=淈【明】。
------
最近收到正在德國深造的張譯仁的碩士論文,雖然作者謙稱參考了一些我的論文,此篇碩論踏實地訂正了一些我詮釋偈頌的疏失:
張譯仁,(2022),《吳譯《法句經》(T210)的跨語言對勘研究--以譯語考釋管窺其源語面貌》,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上海市,中國。
--------
以篇首所舉的《法句經》偈頌為例,
再雕版《高麗藏》與敦煌《法句經》寫卷(P.2381)作:
「無信不習,好剝正言, 
 如拙取水,淈泉揚泥。」
佛光《本緣藏》作:
「無信不習,好剝正言, 
 如拙取水,掘泉揚泥。」
吳根友翻譯為:「缺乏信仰就不能很好的習學(佛法),常常喜歡剝離中正合道之言;猶如笨拙之人求水,深掘泥土求取泉源。」
屈大成翻譯為:「不信和不習近真人,喜好剝奪正確的言辭;有如笨拙地取水,挖掘泉源,揚起泥土。」
吳根友的翻譯如看圖說話,只是演繹漢字的表面字義,完全不可取。
屈大成的翻譯雖參考了梵文對應偈頌,但是不知為何出現了「真人」兩字,造成脫離偈頌本義。
元亨寺版《本生經》對應偈頌翻譯為:
「不親無信者,恰如井中水;
 如更再深掘,將得泥臭水。」(CBETA, N39, no. 18, p. 120, a4-5 // PTS. Ja. 5. 233)
我的詮釋是將偈頌的「好」字,作「如」字,意為「而」,偈頌就成為:
「無信不習,而剝正言, 
 如拙取水,掘泉揚泥。」
第一句「無信不習」的意思,《出曜經》解釋為:「『無信不習』者,亦不親近,亦不承事、言談往反,設共從事者,善法有減增諸不善。」(CBETA, T04, no. 212, p. 677, c7-8)。
我略修飾為:「『無信不習』者,亦不親近(無信者),亦不承事(無信者),亦不與(無信者)言談往反。設共從事者,善法有減增諸不善。」
我翻譯為:「不與『無信者』親近而導致正信(原文為『正言』)退失(剝離、剝落);(跟『無信者』親近,)如同笨拙地取水,一再挖掘,只得泥水。」
曾良教授認為第四句「掘泉揚泥」應作「淈泉揚泥」:“淈泉即攪渾泉水。‘掘’字不合文意。”
梵文對應偈頌作「sace pi naṃ anukhaṇe 如果繼續挖掘它(乾涸之井)」,所以應作「掘泉揚泥」而非「淈泉揚泥」。
梵文《優陀那品》 Uv 10.14:
vītaśraddhaṃ na seveta hradaṃ yadvadd hi nirjalam |
sacet khanel labhet tatra vāri kardamagandhikam ||
"One must not associate with him who is without faith, for he is like a dried-up well, which, if it be dug out, only gives muddy, dirty water."
-------
吳根友(釋譯),(1997),《法句經》,佛光山宗務委員會,高雄市,台灣。
屈大成,(2014),《法句經今注今譯》,新文豐出版社,台北市,台灣。
曾良,(2011),《敦煌佛經字詞與校勘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廈門市,中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