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4日 星期日
佛教經典的「譬喻」
在佛教經典,有「比喻 opamma, opama」和「譬喻 apadāna, avadāna」,有時候兩者均翻譯作「譬喻」而產生混淆;其實,兩者在梵、巴經文不是同一個字。
漢傳佛教當中僅傳揚「比喻 opamma, opama」和「譬喻 apadāna, avadāna」的功能與優點,而迴避此兩者在運用不當之下產生的流弊。
「比喻」是「藉此喻彼」,這是以此事「說明」彼事,如「不善修習如不善抓毒蛇」、「渡河後不需背著舟船繼續前行,故應捨法前行」,有時如「伊索寓言」的情節。
「譬喻」是舖演故事引人學佛,或展敘故事令人生信。
「本生故事」類似「伊索寓言」而增附佛教角色,應算是「比喻」。
「佛傳」、「因緣譚」、「本事」則屬「譬喻」。
誤將這類體裁堅執為「歷史」或「佛說 Buddhavacana」,會導致佛法的「梵化、天化」,注重「人天善果」而忽略「解脫道」。
下焉者,有如廟口「說因果」,而誤解佛法。
-----------
《雜阿含1175經》卷43:「汝今復聽我說譬,其智者以譬喻得解。」(CBETA, T02, no. 99, p. 315, c18-19)
這是「比喻 opamma, opama」。
「十二分教」的「譬喻 apadāna, avadāna」,是指「敷演、鋪陳佛事」的故事。漢譯佛典中,如《法句譬喻經》(T211)、《雜譬喻經》(T205)、《舊雜譬喻經》(T206),都是指「敷演佛事」,而不是「因譬喻得解」。這也是〈《出曜經》序〉這句話的本意:
《出曜經》卷1:「錄其本起,繫而為釋,名曰『出曜』。『出曜』之言,舊名『譬喻』,即十二部經第六部也。」(CBETA, T04, no. 212, p. 609, b28-c1) 。
《百喻經》(T209)雖位於《法句譬喻經》(T211)、《雜譬喻經》(T205),《舊雜譬喻經》(T206)之間,同編入《大正藏》(本緣部)下冊,但是《百喻經》(T209)是「因譬喻得解」的「比喻 opamma, opama」,而不是「十二分教」的「譬喻 apadāna, avadāna」。
----
《人生雜誌》469期,2022年9月,
【人生專題】從佛典譬喻學智慧
------
佛陀善說譬喻,巧說故事,依眾生根機應病予藥。初期佛教經典《阿含經》記錄了世尊和弟子們,詮解法義和修行方法的種種譬喻巧說,一則則生動的譬喻故事情節,不僅能看到當時生活的現場實況,從與請法者一問一答中,更能看到佛陀洞悉世間萬象,對日常事物及自然理則的深細縝密觀察;同時讓聽聞者從善巧妙喻中契入事理,增長智慧,領悟佛法真諦,轉迷為悟,趣向生命的究竟解脫。
專研佛教文學、佛教故事的梁麗玲教授,從梵文來看譬喻的義界與形式,譬喻轉化了宗教術語,如無常、苦、空、無我等,巧妙運用生活中熟悉事物來比況,或引述故事作為具體例證,讓深邃法義更易被聞法者所接受。一起來看佛陀的善巧譬喻:芭蕉喻、蛇喻、龜喻、鹽喻、空村喻、幻喻、貓貍喻、聚沫喻、筏喻等,聽懂佛陀究竟想告訴我們什麼道理。郭祐孟老師帶領賞析以佛典譬喻故事為題材的壁畫,看見譬喻故事的圖像教化魅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