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4日 星期三

翻譯《法句經》--- 2




標點古代漢譯佛教經典時,有下列幾項要點:
1. 應先校勘,才作標點。
2. 應理解整句文意、整段文旨,才下標點。
3. 如條件允許,應先作跨語言文本比較研究,才完成最後定案。

標點漢譯《法句經》時,還需增加一項,應先建立「對應偈頌對照表」,以協助正確地下標點符號。
編列「對應偈頌對照表」時,應參考、依循犍陀羅、巴利、梵語偈頌的文字比對,有時,兩首漢譯偈頌均會與原典偈頌神貌類似。
-------
1. 「T210《法句經》的『核心 26品』為出自巴利《法句經》」,如何判斷此句的真偽?
2. 「T210《法句經》的『1-8品』為出自梵文《法句經》」,如何判斷此句的真偽?
3. 「T210《法句經》的最後四品『36-39品』為出自哪一種古代《法句經》」,哪些是佛教偈頌?哪些不是佛教偈頌嗎?
簡述第一項的結論如下:
1.1 T210《法句經》的「核心 26品」與巴利《法句經》有相當數量的差異。從偈頌數目來說,巴利《法句經》有423頌,「核心 26品」有494頌。不可能從偈頌數量較少的文本翻譯出更多的偈頌。所以,如果不是所依據的文本不同,就是支謙從他處編入其他偈頌。
1.2 T210《法句經》的「核心 26品」與巴利《法句經》,前者並未包含後者的所有偈頌,也就是說,有些巴利偈頌在T210《法句經》並未出現「對應偈頌」。
------
舉例說明:
以支謙《法句經》(T210)為例,第一品〈無常品 1〉,對應的是《優陀那品》(梵文《法句經》)第一品〈Udānavarga 1 Anitya 無常〉;《出曜經》第一品為〈無常品 1〉,但是號稱最接近《優陀那品》的《法集要頌經》第一品卻是翻譯作〈有為品〉。
支謙《法句經》(T210)第二品為〈教學品 2〉,《優陀那品》(梵文《法句經》)第二品則是〈Udānavarga 2 Kāma 愛欲〉,《優陀那品》並未出現與「教學」相當的品名。《出曜經》〈欲品 2〉和《法集要頌經》則與梵文本相符。
以巴利《法句經》第21品〈Pakiṇṇakavagga 雜品〉而言,T210《法句經》的對應品翻譯為〈廣衍品 29〉,《出曜經》翻譯作〈雜品 17〉,《法集要頌經》翻譯作〈清淨品 16〉,所以,要判斷不同版本之間的對應「品」,無法單純從品名下結論,必需藉助篇章次序和各品的對應偈頌。
在巴利《法句經》的偈頌新譯與句型分析的過程,我們也可以回顧古代譯經大德的翻譯策略,以及檢討譯文的得失。
以巴利《法句經》377頌為例,
Vassikā viya pupphāni, maddavāni pamuñcati;
Evaṃ rāgañca dosañca, vippamuñcetha bhikkhavo. (377)
如同茉莉花讓枯萎的花朵凋落,
諸比丘!你們也應抖落貪與瞋。(377)

第二句的「pamuñcati」意為「抖落 shake off, 放棄 give up, 脫落、蛻皮 shed」的意思。我們看漢譯怎樣處置這一字。首先看《法句經》卷2〈沙門品 34〉:
「如衛師華,熟[11]如自墮, 
 釋婬怒癡,生死自解。」(CBETA, T04, no. 210, p. 572, a24-26),[11]如=知【宋】【元】【明】。
支謙翻譯的是「熟如自墮」或「熟知自墮」,前者「如」字的古義是「而」字,如作「知」字,原偈頌並未出現此一動詞。我認為是「如」字比較合理。接著看《出曜經》卷19〈華品 19〉:
「猶如雨時華,萌芽始欲敷,
 婬怒癡如是,比丘得解脫。」(CBETA, T04, no. 212, p. 709, c4-5)。
感覺竺佛念對此字的理解有問題,如作開花(敷),比丘如花開一樣,跟「貪瞋癡(婬怒癡)」配不上,必需如同花「凋萎、抖落」一樣,去抖落「貪瞋癡(婬怒癡)」,動詞才能連貫上。
我們看北宋天息災翻譯的《法集要頌經》,既不是花開。也不是花謝,而是花清淨!
《法集要頌經》卷2〈華喻品 18〉:
「如末哩妙華,末拘羅清淨,
 貪欲瞋若除,苾芻淨香潔。」(CBETA, T04, no. 213, p. 786, a28-b1)。
《法集要頌經》的對應偈頌是唯一出現「末拘羅」的翻譯,比對梵文對應偈頌確實也出現了「vaguro 末拘羅」。
Uv 18.11
varṣāsu hi yathā puṣpaṁ
vaguro vipramuñcati |
evaṁ rāgaṁ ca doṣaṁ ca
vipramuñcata bhikṣavaḥ // (Uv 18.11)
「如於雨季中,末拘羅脫落其華。比丘!如是汝應除貪與瞋。」
《法集要頌經》的翻譯團隊對「vipramuñcati」理解為「清淨」,與「抖落 shake off, 放棄 give up, 脫落、蛻皮 shed」的字義不同。
巴利《法句經》377頌的第一字為「Vassikā」,譯為「茉莉花 Jasmine」,巴利文獻有時稱為「Mallika」。
此字在支謙《法句經》翻譯作「衛師華」,這是「Vassikā」的音譯,一般慣用的「茉莉花」,則是「Mallika」的音譯。《出曜經》翻譯作「雨時華」是意譯,因為「Vassika」的另一字義為「雨季的」。
《法集要頌經》翻譯作「末哩妙華」,「末哩」兩字是「Mallika」的音譯,不過,此處梵文偈頌的本意是「雨季」,翻譯團隊在此作了不同的詮釋。
從《法集要頌經》翻譯的「末哩妙華」及「末拘羅」的譯詞可以知道,支謙《法句經》和竺佛念《出曜經》都不曾出現此兩字,因此,如果《法集要頌經》的翻譯團隊止是採集舊譯,無法作出此類譯詞;他們一定是根據梵本所作的翻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