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8日 星期五

阿含字典 73:息道



一早起來充滿喜氣,見到信箱有惠敏法師及自鼐法師來函,今天是個好日子。
-------
惠敏法師來函跟我上了一課。
-------
帖主十年前舊稿〈初期漢譯佛典疑難詞釋義〉,《福嚴佛學研究》8期(2013),123-185頁。「第九小節《中阿含•99經》:息道」如此敘述:

在四部阿含的漢譯中,「息道」只出現於三部《中阿含經》,此一詞彙的意思不易理解。此三處經文如下:
《中阿含•81經》:「復次,比丘修習念身,比丘者如本見息道骸骨青色,腐爛食半,骨鎖在地,見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復如是,俱有此法,終不得離。」
《中阿含•98經》:「如本見息道骸骨青色,爛腐餘半,骨璅在地,見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復如是,俱有此法,終不得離。』」。
《中阿含•99經》:「若見彼姝息道,骸骨青色爛腐,餘半骨璅在地,於汝等意云何?」。
在天台宗的《修習止觀坐禪法要》與《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有數次提到「息道」,如: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卷1:「復次,一坐之中,身雖調和,而氣不調和。不調和相者,如上所說,或風、或喘、或復氣急,身中脹滿,當用前法隨而治之,每令息道綿綿,如有如無。」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2:「如上所說,或風喘、或氣急,身中脹滿,當用前法隨治之。每令息道綿綿,如有如無。」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4:「欲修安心,當教數息。所以者何?根本初禪多從數息中發,當知是人過去已曾數息修禪,今若從息道而入,與本相扶,禪則易發。」
從前後文去理解「每令息道綿綿,如有如無」,似乎「息道」意指呼吸,如果將此一詞義用在上述的三部《中阿含經》上,卻與文義不合。

在英譯《中部•13經》此處的對應譯文為「skeleton骨骸」。
各個譯本裡,這些「息道」、「死屍」、「身」、「skeleton」與巴利對應經文的sarira出現的位置相同,這個字在烏啄、狗食之前未出現,於次句才開始使用此字。因此,此處經文的「息道」應是指「骨骸」。
------
惠敏法師來函指出,「息道」應是指「憺怕路(śiva-pathikā, 風葬地)」。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401卷-第600卷)》卷414〈念住等品 17〉:「往憺怕路觀所棄屍」(CBETA, T07, no. 220, p. 78, b18)
《瑜伽師地論》卷26:「謂若說言由憺怕路見彼彼屍死」(CBETA, T30, no. 1579, p. 429, b8)
《瑜伽師地論》卷28:「以佛世尊於循身念住中宣說不淨相,應四憺怕路。」(CBETA, T30, no. 1579, p. 441, c8-9)
--------
以下皆從漢字的字義解釋「憺怕、憺怕路」。漢譯佛典字詞釋義,最忌諱從漢字的字義來解釋「翻譯詞彙」。
《瑜伽論記》卷6:「泰基等同云:『以二義解。一置死屍處寂寞無人故名憺怕,往彼處所故名為路;又涅槃寂靜名曰憺怕,作不淨觀能至涅槃故名為路。」(CBETA, T42, no. 1828, p. 446, b15-18)。
《一切經音義》卷5:「憺怕(上徒濫反,下音魄。《韻英》云:『憺怕,安靜也。』經文云『憺怕路』者,閑靜處也。竝從心,詹音占、[3]自皆聲也)。」(CBETA, T54, no. 2128, p. 334, b19),[3]自=白【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