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0日 星期三

無友不如己者



如有志同道合的善知識在一起修行最好,如果沒有的話,也不要因為怕孤獨,而與愚癡、放逸的人在一起,因為跟著這些人撥弄是非、懈怠、放逸,自己沒辦法精進,反而對自己的道業有妨礙。
(釋厚觀,《#福慧集》(八),p.161)
-------
巴利《法句經》330頌:
「獨居的生活較佳,不與愚人為友,
應獨行而不做惡,少欲如同大象獨行在象林裡。」
《法句經》卷2〈象喻品 31〉:
「寧獨行為善,不與愚為侶,
 獨而不為惡,如象驚自護。
」(CBETA, T04, no. 210, p. 570, c1-3)。
---------
有同學詢問漢譯《法句經》「不與愚為侶」和巴利《法句經》「不與愚人為友」是怎樣解釋。
這位同學的疑惑其實是:「如果我們嫌棄他人的知識、品德、才能不如自己,而不跟他為友;那麼賢智的人也會以同樣的理由遠離我們。這樣我們要跟誰學習呢?」
-------
以下是我的想法,不一定正確,還請諸位法友再多問幾位諸山長老、名德尊宿,不要將我的言語當作最終答案。
1. 如果此首偈頌是對僧眾的告誡的話,這教導是指不跟「無道心、放逸」者共住,而要跟在「戒、定、慧」能給自己指導的僧眾同住。
2. 如果是指在家居士想進德修業,四預流支是「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次法向」,不跟對四預流支無興趣的人為友。
3. 至於一般從事活動,或有人以你先聽聞佛法,而向你徵詢,應該參與眾人之事,或交換學習心得,這應該算不上朋友。
--------
曾看一段駐台日本人的 Youtube 影片,他說,他最不習慣台灣人的隨和,說不上幾句話、見不了幾次面就彼此稱為朋友。他說,日本對以「朋友」互稱要嚴格一點。
古時候,漢地要「登堂拜母」才算是「朋友」,今日當然不需如此。可是對「朋友」此一稱呼,也應該適當地給一些限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