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9日 星期二

《增壹阿含34.2經》:使彼此流離


巴利文獻有時會附註「某幾個字是傳誦者的註解,不是原來的對話所有」。
漢譯文獻也有類似的情況,有些經文只有在漢語才有意義,在梵語(或印度語系文字)不存在類似的意涵,顯示此為「漢譯團隊或其後的編輯者」所誤加。
正如民間傳說,康熙遺旨「傳位十四王子」,有人將「十」字添筆改作「于」字,而成「傳位于四王子」,成為雍正繼位。
其實,此類遺旨均為滿漢雙語,縱使改得了漢字,也改不掉滿語,所以純屬「鄉野鄙談」,其偽顯而易見。
-------
《增壹阿含34.2經》:「時,諸相師聞王語已,即白王言:『大王當知,求夫人時,諸釋共諍,或言當與,或言不可與,使彼此流離;今當立名,名曰毘流[19]勒。」』相師立號已,各從坐起而去。
時,波斯匿王愛此流離太子,未曾離目前。」(CBETA, T02, no. 125, p. 690, b13-19),[19]勒=離【宋】【元】【明】。
-------
波斯匿王(梵語 Prasenajit,巴利 Pasenadi)之子為(梵語 Virūḍhaka,巴利 Viḍūḍabha),此字有幾個漢譯,分別為:毘琉璃、毘流勒、維樓黎、毘流離等等。
(梵語 Virūḍhaka,巴利 Viḍūḍabha)此字並無「使彼此流離」的字義,所以,《增壹阿含34.2經》:「使彼此流離;今當立名,名曰毘流離」在梵巴文字並不成立;很有可能是漢譯團隊所加。
此字的漢譯很可能是譯自「犍陀羅語」(《增壹阿含經》是曇摩難提默誦所譯,不是根據文本,所以,很有可能曇摩難提所誦是犍陀羅語或梵語。
順便一提,《大正藏》所標「著者」、「譯者」不盡可信,此處當小心處理。如:
《增壹阿含經》卷1:「東晉𦋺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CBETA, T02, no. 125, p. 549, b11)
《法句經》卷1:「尊者法救[3]撰」(CBETA, T04, no. 210, p. 559, a5),[3]撰=造【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