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3日 星期日

阿含字典 65:淺談「舍利」、「舍利子」



解釋佛教詞彙的「字義」或「詞義」時,應先釐清字、詞的來源,此類來源可分為三類: 1. 翻譯詞彙:對某一印度語系單字或片語的「意譯」或「音譯」 2. 漢語詞彙:這是古代漢語文獻的用字或詞彙,不是來自翻譯。 3. 合璧詞彙:這是一部分來自翻譯、另一部分來自漢語的構詞 對於第一種,必需還原到對應的印度語系用字,才在此字進行詮釋。對於第二種,必需溯源到漢語文獻的本來詞義。 請參考: 蘇錦坤,(2013),〈初期漢譯佛典疑難詞釋義〉,《福嚴佛學研究》8期,123-185頁。
https://www.academia.edu/7222433/Notes_on_so_called_difficult_phrases_in_sutras_of_earlier_Chinese_translations_2013_%E5%88%9D%E6%9C%9F%E6%BC%A2%E8%AD%AF%E4%BD%9B%E5%85%B8%E7%96%91%E9%9B%A3%E8%A9%9E%E9%87%8B%E7%BE%A9 在此以「舍利」為例,探討詮釋之理路。 ---------- 「舍利」是「翻譯詞彙」; 「舍利子」是由翻譯詞彙「舍利」與漢語詞彙「子」構成的「合璧詞」。(古漢語稱球狀固體為「子」,如雞蛋為「雞子」,果核為「果子」,植物之種為「種子」。) 所以,我們必需先溯源「舍利」是翻譯自哪一印度詞彙。 --------- 實際上,手邊的梵、巴字典並未存在一「sari, sāri, sarī, sārī」有類似字義,此字應該是 sarīra。 已故的明法比丘在他的遺著《巴漢詞典》如此解釋:「sarīra,【中】身體,舍利」,也就是說,這個字並非只限用於「荼毗 jhāpita 火化」的殘留固體,這個字也用來意指「身體」。 例如:「antimasarīra」意為「最後身」,絲毫不帶「遺體」的字義。 如果用來指「遺體」(尚未火化的、已經火化的),印度稱任何人的遺體都稱 sarīra 並無尊貴與凡俗、下賤之分。 ----- 《一切經音義》卷2:「設利羅(梵語也,古譯訛略,或云『舍利』,即是如來碎身靈骨也)。」(CBETA, T54, no. 2128, p. 321, b5) 《一切經音義》卷22:「舍利(正言『設利羅』,或云『實唎』,此翻為『身』也)。」(CBETA, T54, no. 2128, p. 448, a2) ----- 佛典中另有一字專指佛陀遺體:「sarīradhātu 舍利羅馱都」,或簡稱「馱都」。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安居事》卷1:「復有鄔波索迦造窣覩波,欲安『馱都』」(CBETA, T23, no. 1445, p. 1042, c22)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2:「盜『設利羅、世尊馱都』。」(CBETA, T24, no. 1458, p. 535, b17) 《一切經音義》卷8:「馱都(梵語也,此云法界,界即體也)。」(CBETA, T54, no. 2128, p. 352, a8) 《四分律疏飾宗義記》卷4:「於我駄都(此謂堅實,如來體骨、舍利之異名也)。」(CBETA, X42, no. 733, p. 79, b11-12 // Z 1:66, p. 79, c13-14 // R66, p. 158, a13-14) 「馱都」應該是「dhātu」有「十八界」、「範圍」、「群、類」、「元素(四大)」等等不同意思。 sarīradhātu 為「佛陀舍利」。所以「馱都」是簡譯,完整應該譯作「sarīradhātu 舍利羅馱都」。 所以,就「sarīra」 的一般意義來說,是指「身體」或「屍體」,在後代佛典較常被當作「骸骨」:the bony framework of the body。 如果就「sarīra」 的特殊意義來說,是指佛陀或高僧死後火化殘留的固態殘留物,應作 the solid residues of the cremation of the saint’s body. 或可簡稱為:residues of the Buddha’s (or his disciple’s) cremation. 我的建議是直接音譯為「sarira」。 有人用「a Bhddhist relic or the Buddha’s relics」,另有人覺得「relic, relics」指遺物、聖物,不一定是「sarīr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