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3日 星期日
《阿含》與《尼柯耶》不等同於「根本佛教」、「原始佛教」-- 2014/7/21
版主以為,從時間軸來看,世尊在世的時候,已有弟子如法或不如法地「講法」,實際上,世尊在世時,已有一些「弟子(或弟子的弟子)的講說」存在。「部派佛教」時期也有一些「初期大乘佛教」隱伏在崇信「部派佛教」的寺院,這些分類有時是同一時間、同一地區並存的。 在佛教當中,除了有些堅稱他所教導的佛法是「祖師所傳」(據說,有些禪宗堅稱是「祖師禪」而非「如來禪」,有些藏傳佛教老師堅稱他的佛法是「藏傳、祖師所傳」而非「喬達摩所傳」),無不認為他所信、所修、所傳的法是如來親證、佛口親說,也就是「根本佛教」,這樣一來,兩個不同的佛教教派爭執誰緣自「根本佛教」,而誰不是緣自「根本佛教」,大部分情況,這樣的爭執意義不大。 所以,我主張從文獻的立場來談論。我也因此不贊成 Heaven 所主張的「以《阿含經》與《尼科耶》(為「原始佛教」)而作為主要學習對象」。 -------- 以下引自部落格《人生海海》: http://heavenchou.buddhason.org/node/235 〈如何判斷「原始佛法」〉 2013/08/26 - 23:53 — heavenchou 我第一個想分享的心得,就是判斷「原始佛法」要以何為根據?我目前的答案是以「經」與「律」為主要判斷,而「經」主要就是指北傳的《阿含經》及南傳的《尼科耶》,「律」則是以聲聞律為主。 若是追根究底的人,也許會想到,為什麼要討論什麼是「原始佛法」?為什麼不乾脆直接來研究什麼是「解脫的方法」? 是啊,我也是認為學習「解脫的方法」是很實際的,不過如何判斷什麼才是「解脫的方法」?各宗各派何其多,大家對解脫的目標、理論、方法、次第都有不同的看法,就算能力再好的人,也是要一步一步來學習,無法一次就全部了解。 在我自己所學習與接觸的宗教中,以佛教的理論最能讓我接受,也最覺得合理。甚至其他宗教派別,例如民間的道教,或是一貫道,或是新時代的大師與高靈,有許多也都認為佛陀是解脫者,再加上二千多年來,有不少佛弟子以身作證,他們宣稱證明了佛法的確是趨向解脫的,因此學習佛法是我覺得邁向「解脫」最值得去學習的。 現在把目標縮小,限定在佛教的範圍,此時也會發現佛法本身也有許多宗派,從佛陀時代到現在,二千多年也有不少的演變。既然要學習佛陀的教導,當然是要了解佛陀究竟教了什麼?什麼又是後人自行添加、改良、誤傳的教導?什麼又是其他不同的理論學說混入了佛法中?這些都是應該要適度釐清的。 在我的理解中,現在大概找不到佛陀最初原汁原味的教導了,然而隨著許多人的努力,慢慢澄清了許多佛教的歷史,我一開始提到的《阿含經》、《尼科耶》及律藏,保留了許多佛陀在二千多年前說法的內容,這些是目前能找到最古老的資料,也是佛陀時代的大迦葉尊者、阿難尊者等五百位大阿羅漢在佛陀涅槃後進行結集,並漸次流傳後所整理出來的資料。 以儒家來比喻,若想了解孔子的教導,你會讀什麼資料?是牟宗三,或是顧炎武的著作?還是朱熹或王陽明所整理的理論?我想大部份的人都會同意,直接去閱讀《論語》,才是了解孔子最主要的方法,至於其他人的著作,當然是有參考價值,但畢竟不如論語來的直接。 同理,《阿含經》與《尼科耶》就有如《論語》的角色,直接記錄了佛陀的生平及教導,這是佛弟子應該好好深入去了解的。而其他大德後來所整理的各種經論,也是很好的參考,但不能只讀參考而忽略原著,這樣才能掌握到佛法的核心。 以上就是我為何要以《阿含經》與《尼科耶》為主要學習對象的原因,分享給大家參考。 ------------ 帖主評語(2014/7/21)兼「雜雜唸」自言自語(「雜雜唸」為台語,台羅標音為「tshap-tshap-liam7」,有些地區講作「tsap-liam7雜唸」): 有些書稱世尊在世的佛法為「根本佛教」,世尊涅槃後第二結集為「原始佛教」,第二結集到「《阿毘達磨大毘婆沙》的結集」為部派佛教(也就是巴利《論事》Kathāvatthu 所指稱的佛教),接下來是「初期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秘密大乘佛教」。 帖主以為,從時間軸來看,世尊在世的時候,已有弟子如法或不如法地「講法」,實際上,世尊在世時,已有一些「弟子(或弟子的弟子)的講說」存在。「部派佛教」時期也有一些「初期大乘佛教」隱伏在崇信「部派佛教」的寺院,這些分類有時是同一時間、同一地區並存的。 在佛教當中,除了有些堅稱是他所崇信教導的佛法是「祖師所傳」(據說,有些禪宗堅稱是「祖師禪」而非「如來禪」,有些藏傳佛教老師堅稱他的佛法是「藏傳」而非「喬達摩所傳」),無不認為他所信、所修、所傳的法是如來親證、佛口親說,也就是「根本佛教」,這樣一來,兩個不同的佛教教派爭執誰緣自「根本佛教」,而誰不是緣自「根本佛教」,大部分情況,這樣的爭執意義不大。 所以,我主張從文獻的立場來談論。我也因此不贊成 Heaven 所主張的「以《阿含經》與《尼科耶》(為「原始佛教」)而作為主要學習對象」。 進一步說,我不是反對「以《阿含經》與《尼柯耶》為主要學習對象」,而是主張「《阿含經》與《尼柯耶》不等同於『根本佛教』與『原始佛教』」,因此即使將他們當作「主要學習對象」,這當中有些需要「學習、修習」,有些需有「老師教導」、有些是對眾不同(出家眾或在家眾)、有些是逗機設教、有些則有先後次第,也不是三言兩語可以涵蓋得盡的。 回到「文獻的立場」來談論,以現存漢譯《增一阿含經》(T125)而論,此經依據背誦翻譯,背誦者不僅有忘失,也有明顯的與「增一」體例不符的經文出現,有些屬於「譬喻 avadāna」題材,有些是明顯的「部派特色」(例如阿難教誨大迦葉,此為其他部派所未見)。請參考部落格《台語與佛典》: 〈十二分教--- 6 譬喻〉 其次,《長阿含經》以「譬喻 avadāna」為主,如《長阿含19經,大會經》以古印度諸神讚佛來崇揚佛陀的教導,但是其中有多少成分為「真實」,有待進一步商量。 就巴利《中部》而言,學者不知《中部116經 Isigiliri》、(對應經典《增壹阿含38.7經》)為何會進入結集,這些分不清的人名的確實身份與「他們和佛陀教導的關係」,仍然是個謎。 《增壹阿含38.7經》卷32〈38 力品〉:「「此山過去久遠,亦同此名,更無異名。所以然者,此仙人山,恒有神通菩薩、得道羅漢、諸仙人所居之處;又[14]辟支佛亦在中遊戲。我今當說辟支佛名號,汝等諦聽!善思念之!有辟支佛,名[15]阿利吒、[16]婆利吒,審諦[17]重辟支佛、[18]善觀辟支佛、究竟辟支佛、聰明辟支佛、無垢辟支佛、帝奢念觀辟支佛,無滅、無形、勝、最勝、極大、極雷電光明辟支佛。此,比丘!諸辟支佛若如來不出世時,爾時此山中有此五百辟支佛,居此仙人山中。如來在兜術天上欲來生時,淨居天子自來在此,相告:『普勅世間,當淨佛土,却後二歲,如來當出現於世。』」(CBETA, T02, no. 125, p. 723, a16-28) [14]辟支佛~Paccekabuddha.。[15]阿利吒~Ariṭṭha.。[16]婆利吒~Upariṭṭha.。[17]重=童【宋】【元】【明】。[18]善觀~Sudassan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