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0日 星期日

《雜阿含30經》:「無常色、不安隱色、變易」

無常色、變易、不安隱色
-------------
《雜阿含30經》:「時,有長者子名[8]輸屢那。日日遊行,到耆闍崛山,詣尊者舍利弗,問訊起居已,却坐一面,語舍利弗言:「若諸沙門、婆羅門
無常色、變易、不安隱色言:
『[9]我勝、我等、我劣。』何故沙門、婆羅門作如是想,而不見真實?若沙門、婆羅門於無常、變易、不安隱受、想、行、識而言:『我勝、我等、我劣。』何故沙門、婆羅門作如是想,而不見真實?
「若沙門、婆羅門於
無常色、不安隱色、變易言:
『我勝、我等、我劣。』何所計而不見真實?於無常、變易、不安隱受、想、行、識言:『我勝、我等、我劣。』何所計而不見真實?」」(CBETA, T02, no. 99, p. 6, a25-b7)
[8]輸屢那Soṇa.。[9]我勝我等我劣Seyyo ham asmīti Sadiso hamasmīti Hīno hamasmīti.。
------------
有人指出上述經文的一個小問題,第二段的「無常色、不安隱色、變易」應該和第一段一樣,而作「無常色、變易、不安隱色」,因為此段經文是談「變易色」而不是談「變易」。
雖然原文的問題不大,但是,顯然這位讀者是正確的。真慚愧,我讀過這段經文二三十次,從來沒覺得這裡有差異,更不用提去判定何者正確了。
《雜阿含30經》的對應經典是《相應部22.49經》,對應的經文是:"aniccena rūpena dukkhena vipariṇāmadhammena",anicca 是無常, dukkha 是苦vipariṇāmadhamma 是變易法。
跟《雜阿含30經》比較起來,漢譯缺了「苦法」,而多了「不安隱色」(古代將「安穩」抄作「安隱」,「隱、穩」兩字的台語讀音相同)。
我的猜測是,翻譯時遺漏了「苦法」,而將與vipariṇāmadhamma」相當的字翻譯作「 變易、不安隱」,卻尚未決定在兩者之中只保留一種譯詞。
----------
『我勝、我等、我劣』的解釋,請參考:
http://yifertw.blogspot.com/2008/06/63.html
https://yifertw.blogspot.com/2008/06/2008623-3.html

1 則留言:

  1. 梵文duḥkha,漢傳佛教一般譯為「苦」,或者「苦諦」(作為四聖諦之一而言),從梵文語義學上來說,是表示「不安的」、「心神不寧」的意思。

    苦法=不安隱,
    所以 "翻譯時遺漏了「苦法」" 的推論並不適當。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