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持續關注的領域不是「早期佛教經典的研究」,我發表的論文主要是在介紹與探討「阿含、尼柯耶的比較研究」、「跨語言文本的《法句經》研究」與「漢譯佛典文獻學」(Chinese Buddhist Philology)等三個範圍。這當中我特別著重立足於漢譯佛典往外看,與歐美學者的視角不同,他們大多是解讀非漢語文獻,只引用部分漢譯經典來協助詮釋。
我的切入點通常是「跨語言文本的比較研究」,也就是說,一、藉助文本校勘去探討翻譯之前的文本的用字與句義;二、以此為基礎,結合版本校勘去追索漢譯文本的最初譯語;三、考究當初如此翻譯的可能因素。
對我而言,這三個範圍的魅力是:
1. 追溯巴利《尼柯耶》佛典的教導
2. 追溯初期漢譯佛典的原貌
3. 向東漢三國時期的佛典翻譯團隊致敬,希望藉助巴利文獻與佛典校勘,重新標點與詮釋早期的譯典。
關於古代譯師的研究,我特別重視安世高、支謙與竺佛念三人。對安世高而言,很多論文都在草創階段,有待更完整、更深入的研究。
支謙與竺佛念對漢譯佛典的貢獻,長期以來被忽視,他們均翻譯了不少重要的佛教文獻,應該算是佛教譯經史的樞紐人物,少了他們兩人的翻譯,漢譯佛典會遜色不少,很多重要文獻會因此而絕滅。
我們幸運地能藉數位化佛典及網路之利,能簡易地綜合巴利文獻、梵語文獻、犍陀羅語文獻、漢譯文獻與藏譯文獻並列閱讀,就像只有一眼視力的人,突然雙眼恢復視力,還有放大鏡,顯微鏡和望遠鏡可用;快樂來自看到新視野與「願解如來真實義」的心願。
蘇老師吉安:
回覆刪除末學閱讀本文時
發現您文中這句話:
很多種要文獻會因此而絕滅。
是否誤植?
很多種(重)要文獻會因此而絕滅。
謹此
無量心感恩
合十
"生命之河"學友:
回覆刪除你說得是,我疏忽打了錯別字,謝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