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8日 星期日

書房夜話393:面對巴利文獻






帖主無意間在「油管 Youtube」上看到一支影片,主講者是一位身穿南傳佛教僧服的比丘,以當代華語極其感嘆地說:

「當我看到巴利文佛教經典,當下那一種震撼,無可言比,以我數十年深入經藏的體驗,這才是真正佛陀的教導。」

大致上來說,面對巴利文獻時,有些人會有下列的想法:
  1. 巴利文獻才是原汁原味的佛陀教導,其他語言版本的文獻有如摻了水的牛奶,甚至是假冒牛奶的飲料。
  2. 佛陀說的語言就是「巴利文獻所呈現的語言」。(佛陀說的語言就是「巴利」。)
  3. 「巴利文獻」如實地紀錄了佛陀的教導,「巴利文獻」不會有錯。
經由許多學者的努力,諸如 KR Norman 諾曼,John Brough 布臘夫,Oskar von Hinüber 封興伯,Jan Nattier 那體慧,Stefano Zacchetti 左冠明, Karashima Seishi 辛島靜志,Bhikkhu Anālayo 無著比丘等人的努力,漸漸化解幻想和迷惘,對上述三個意見給了程度不等的否定。
--------
印順導師 1952年在香港替了參法師寫了〈法句序〉一文,收錄於《妙雲集》23 冊《華雨香雲》,217頁寫道:

我覺得:一切佛法,同源於釋尊的身教、語教。在後後的流傳中,或重於句義的集理,或重於微言的發揮;或寧闕無濫的偏於保守,或適應無方而富於進取;或局而不通,或濫而不純:這才因時因地而成為眾多的學派。現存的一切佛教,一切聖典,都染有部派的色彩。現代的佛教者,應該兼收並蓄。從比較的研考中,了解他的共通性與差別性。從發展演變的過程中,理解教義的進展,停滯或低落,這才能更完整更精確的體解佛意,才更能適應這無常流變的世間。如執一為是,或自稱為原始,或自譽為究竟,自是非他,這於世界佛教的前途,將是一重可怕的陰影!

一切佛法,同源異流。任何學派、文典,都難以絕對的推為一如佛說,而應從比較中去理解。這可舉《法句偈》為例來說明。

-------
當代的佛學研究經由跨語言文本的比較研究,提供一種可靠的方法去溯源「佛陀教導的可靠記載」。
辛島靜志在〈利用「翻版」研究中古漢語演變 --- 以《道行般若經》「異譯」與《九色鹿經》為例〉一文(2011)說:

「研究文獻學,尤其是研究佛教文獻學,最關鍵且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文獻比較。對比梵文、藏文、漢文等不同語言的不同文本可以使我們能够從不同角度發現新問題,從新角度理解和認識以往許多學者研究過的經典。對比漢文中不同譯者翻譯的同一佛典,即『異譯』,也有同樣作用。」

https://youtu.be/o9luivn_biQ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