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6日 星期日

書房夜話 345:水野弘元(Mizuno Kogen, 1901-2006)〈漢譯《水野弘元著作選集》序〉


(此序寫於西元2000年元月三日,也就是水野弘元教授一百歲時,曾聽吳老擇教授講過,他和同學在東大討論一則巴利文獻問題時,水野教授路過,聽了一下討論的內容,轉身從書架上抽出一本書,翻開到他們正討論的那一段,可以說是對巴利文獻「瞭如指掌」。) ------〈序〉------   日本佛教於六世紀至七世紀左右,始從中國、韓國傳來,八世紀至十三世紀左右,成立天台宗、真言宗、禪宗、法華宗(日蓮宗)等宗派。這些宗派流傳至近代,各宗派稱自宗教理為「宗乘」,對於共通於佛教全體的基礎佛教學則稱為「餘乘」。餘乘主要是學習《俱舍論》或「唯識論」。所謂「唯識三年,俱舍八年」,即意指《俱舍論》須費時八年,「唯識論」須費時三年才能學會。   我是屬於曹洞禪,進入地方宗門所成立的舊制中學就讀,就餘乘方面,花了三年的時間學習《俱舍論》,四年的時間學習「唯識論」,但是對於梵語、巴利語等南傳佛教則未曾接觸。舊制高校畢業後,進入東京國立大學(東大)的印度哲學科,才開始知道西方人所研究的印度諸語,並接觸到東大研究室所藏,巴利語之南傳佛教教理綱要書的英文譯註本,感到十分驚訝。因為發現其中有許多與俱舍、唯識等教理有關的內容。因此,在印度語方面,最初兩年即學習巴利語,之後便持續研究巴利語及巴利佛教。   如本選集(一)開頭「研究之回顧」(日文原書一~五九頁)所述,從就讀東京大學至今,我的研究皆是以巴利佛教及與之相關的漢譯佛典為主,此外也包含一些大乘或梵語佛典。   此《著作選集》所未收錄的論文或單行本,在「研究之回顧」中也略有所提。與巴利語相關者有:《巴利語辭典》、《巴利語文法》、巴利佛典日譯《南傳大藏經》六五卷七○冊中,拙譯七冊餘、《南傳大藏經》全體之《總索引》(一千七百餘頁)、我的博士學位論文《以巴利佛教為中心的佛教心識論》、《法句經之研究》,以及討論釋尊一生或佛教教理學說的單行本等及其英譯本等。   其次,在三冊的《選集》中,與台灣佛教學界特別有關的,是收錄在第一冊的「雜阿含經之研究與出版」(三五七~四一四頁)。此篇論文主要研究,求那跋陀羅所譯五十卷的《雜阿含經》,由於傳承時摻雜了《阿育王經》,且內部經典的順序有所混亂,遂欲想還原其翻譯的原貌。中日學者對此也有研究:在日本,從一九○八年至一九六四年間,有數位學者加以研究;在中國,一九二三年,年輕學者呂澂先生於支那內學院之雜誌發表〈雜阿含刊定記〉論文,但是日本學者並未發現此意義的重要性。   二次大戰後,從中國本土移居台灣的印順法師,因感呂澂先生的論文不夠完整,曾於一九八三年發表《雜阿含經部類之整編》(之後收錄於《雜阿含經論會編》),將之復原完整。   最後,本人很高興日本春秋社能讓我的《著作選集》由台灣的中華佛學研究所及法鼓文化出版公司中譯刊行,此《著作選集》三冊的中譯者如下: 第一冊:許洋主女士(資深翻譯家) 第二冊:釋惠敏比丘(日本東京大學文學博士) 第三冊:釋達和比丘尼(日本駒澤大學文學碩士)   前二位與我素未謀面,亦未曾通過信;第三位達和比丘尼曾於駒澤大學佛教學部及研究所,學習巴利語及巴利佛教,返台之後,是少數講授巴利語的老師之一,也是此次《著作選集》中譯計劃的發起者。   於此《著作選集》出版之前,略述本人學習、研究經過及中譯本刊行因緣,作為序言。 2000年一月三日 水野弘元 ------〈序〉------ 據說這三本法鼓出版社出版的翻譯已經絕版 水野弘元(Mizuno Kogen, 1901-2006)是著名的佛教學者,他在漢譯佛教文獻、巴利佛教文獻以及兩者之間的比較研究有非常重要的貢獻,他也是最初的幾位在漢巴文獻比較研究奠基者。 水野弘元在西元2000年左右出版了《水野弘元著作選集》,這三冊也就成為巴利三藏與漢譯四阿含研究者的必讀書籍。(漢譯本由「法鼓文化出版社」出版,扉頁還有一百歲高齡的水野弘元的「中譯本序」) 《佛教文獻研究,水野弘元著作選集(一)》,(2003),許洋主翻譯。 《佛教教理研究,水野弘元著作選集(二)》,(2000),釋惠敏翻譯。 《巴利論書研究,水野弘元著作選集(三)》,(2000),釋達和翻譯。 奇怪的是,第二、三冊是2000年出版,第一冊反而在2003年出版,大概是許洋主老師精雕細琢的結果吧。 ----------
Shawn Chang 2020/10/31 留言: 選集一、三,市面已無法取得,法鼓文化也無再版意願,甚是遺憾,這兩本我都無緣收藏 --------- 惠敏法師〈譯序〉(第二冊)   日本佛教學者水野弘元教授出生於1901年,其生涯可說是與20世紀的佛學研究同步發展。1881-1930年間,為了能有組織地校訂出版巴利聖典,英國學者戴維斯於倫敦成立「巴利聖典協會」(Pali Text Society),開始出版與英譯適合學術研究的巴利語聖典,帶動本世紀佛教界對原始佛教或南傳佛教的研究風潮。   正值此時期,水野教授就讀於東京大學文學部印度哲學科(1928年畢業),並且接觸到英譯巴利聖典,激發起對於南北傳佛教教理的比較研究的興趣。1940年開始,歷任駒澤大學教授、東京大學教授、慶應義塾大學講師、曹洞宗天祐寺住持。1982年出任駒澤大學校長。主要著作有《原始佛教》、《巴利語文法》、《巴利語佛教讀本》、《巴利語辭典》、《南傳大藏經總索引》三冊、《法句經研究》、《以巴利佛教為中心之佛教心識論》、《釋尊之生涯與思考》等;譯書有《經集》、《清淨道論》等。並且,於1967年獲得日本政府所頒發的「紫授褒章」,1979年獲得印度大使館所頒發的「東方學術特別表揚」等榮譽。   綜觀水野教授的《著作選集》之「佛教教理研究」,從佛教史的角度,主要是以原始佛教及巴利語聖典為基點,再發展到與部派佛教及大乘佛教(特別是瑜珈行派)的教義比較。例如:論及「原始佛教」之生命觀、心、證悟等問題;「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以《無礙解道》、《清淨道論》為主)的般若」;並且與大乘佛教及禪宗的證悟階段做比較;心識論與為識說的發展;譬喻師與《成實論》的關係。此外,水野教授對於「佛教用語」的考察,特別重視一般民眾日常用語與佛教獨特概念的用語(受、行、蘊)的區別。 從教理研究的內容來看,主要有下列各類:   與心、色等諸法分類有關的主題:原始佛教的心;心、心所思想的產生過程;有部、經部等對於心、心所的論爭;心識論與唯識說的發展;佛教的色(物質)之概念、心不相應法、無為法。   與智慧、證悟、真理等有關的主題: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的般若、原始佛教的證悟、無我與空、心性本淨之意義。   其他重要或難解的術語之相關問題:例如:與業有關之原語、業力之存續及其可變不可變、業的習慣餘勢力、煩惱與業、無漏業等有關「業」的考察。佛教的「根」(現象變化的原動力,例如:生命力、精神力、智力等)說的立場與印度其他學派之轉變說、積聚說的差異;「根」與心不相應法的關係。以及作為表示「名稱」或「概念」之意的「施設」巴利佛教術語。   敝人拜讀本書之最大的收穫是:再次確認了佛教證悟(得到法眼)的內容,也就是「一切集法,皆即此滅法」此是說明「凡是依於原因或條件而生起的一切法,若除去其原因或條件,即會因此而消滅」的緣起道理。所謂「法眼」,是指「明白緣起道理的智慧之眼」,因為四諦亦不外是緣起,所以依於正確理解四地的道理,即能得到法眼。   出生於1901年的水野教授可說是名副其實的「跨世紀」的學術巨人。敝人此次有幸參加由水野教授的高足-達和法師發起翻譯《著作選集》的工作,並且得到西蓮淨苑慧慕法師在初譯、編校等方面的鼎力協助,感恩不盡。此外,對於慧秋法師、黃俊榮、葛賢敏居士在校對方面的幫助,於此也一並致謝。他們都很盡力了,若有瑕疵之處,則是敝人的責任。最後,藉此譯著,敬頌水野教授身力遒勁,壽比三松。 二○○○年三月十九日 釋惠敏序於西蓮淨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