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5日 星期六

書房夜話 170:關於《雜阿含經》、《別譯雜阿含經》與《相應部》的對照閱讀


----------------
親愛的法友:
  關於《雜阿含經》、《別譯雜阿含經》與《相應部》的對照閱讀,除了上次舉例的《相應部1.1經》的例子之外,我再舉兩個例子來說明「讓問題來找你,你只是累積問題,但是不急著找答案、不急著接受任何人給你的答案(以理工科的精神來看,任何別人給你的數據或答案,要你自己重複做過實驗才算數)」。
第一個例子是《相應部1.2經》,找了 suttacentral 網站,顯示的對應經典是:
  1. 《雜阿含1268經》卷48:佛告天子:「我悉知一切眾生所著、所集,決定解脫、廣解脫、極廣解脫。」(CBETA, T02, no. 99, p. 348, b28-29)
  2. 《別譯雜阿含179經》卷9:爾時世尊即告天曰:「我實盡知一切之所縛著,及得解脫、盡解脫、淨解脫者。」(CBETA, T02, no. 100, p. 438, b29-c2)
不管是兩部漢譯經文或是巴利《相應部1.2經》的經文,都會帶來一個疑惑,這是所謂〈有偈品 Sagāthā vagga〉,每一部經都至少要有一首偈頌。但是,這才是〈有偈品〉第二部經,為何沒有偈頌?
從漢譯經文,我們可以找到一首偈頌: 《雜阿含1268經》卷48:「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CBETA, T02, no. 99, p. 348, c5-6) 《別譯雜阿含179經》卷9:「往昔已曾見,婆羅門涅槃,嫌怖久棄捨,能度世間愛。」(CBETA, T02, no. 100, p. 438, c9-10)
但是,你或許會懷疑,這可能是〈有偈品〉的固定「模板」(template),這是和「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一樣的套語,不是專屬漢譯這兩部經的偈頌。
同時,巴利經文顯示的正是完全沒有偈頌。
所以,問題是「〈有偈品 Sagāthā vagga〉的第二部經,為何沒有偈頌?」
「在巴利對應經典沒有「模板 template」偈頌的地方,為何漢譯兩部經典不約而同地有此「模板」偈頌(「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http://yifertw.blogspot.tw/2008/04/1268-1.html
---------------------
然後試著回答這十個問題:
  1. 本經中的『天子』是天道的眾生嗎?(****)
  2. 本經有偈頌嗎?如果有,這首偈頌的內容是什麼?這首偈頌遵循哪一種詩韻(metric style)?(****)
  3. 《雜阿含 1268經》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的偈頌涵義認何?(**)
  4.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是固定框架,還是經文本有的偈頌?(****)
  5. 巴利〈有偈品〉是否重複此偈頌「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6. 《雜阿含 1267經》與《雜阿含 1268經》恰巧和《相應部1.1經》與《相應部1.2經》一樣,兩經緊排在一起,《別譯雜阿含 180經》與《雜阿含 179經》也一樣,只不過次序相反,這會有什麼意義? (**)
  7. 本經的教導是什麼?本經是對在家弟子還是出家弟子的教導?(***)
  8. 本經的漢譯兩譯與巴利版本主要的差異在那裡?(***)
  9. 巴利文獻在《相應部1.1經》所認定的偈頌是什麼內容?西方學者作了什麼回應?(****)
  10. 讀完本經的感想是什麼?(*)
======================== 第二個例子是「闡陀比丘經」: 《雜阿含262經》卷10:「闡陀語諸比丘言:『我已知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 闡陀復言:『然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第二、第三亦如是說。」(CBETA, T02, no. 99, p. 66, b14-19)
為什麼一個能理解「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的人,卻無法接受「諸法是空」? 《雜阿含262經》卷10:「我親從佛聞,教摩訶迦旃延言:『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此苦生時生、滅時滅。迦旃延!於此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見如來所說。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迦旃延!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CBETA, T02, no. 99, p. 66, c25-p. 67, a8)
這裡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與龍樹菩薩《中論》是一樣還是不一樣?為什麼?
《中論》卷1〈1 觀因緣品〉:「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CBETA, T30, no. 1564, p. 1, b14-16) Aniro ham anutpādam anucchedam aśāśvataṃ, Anekārtham anānārtham anāgamam anirgamam Yaḥ pratītyasamu pādam prapañco paśamam śivaṃ, Deśayāmāsa sambuddhast ṃvande vadatāṃ varaṃ.(不生. Anutpāda, 不滅. Anirodha, 不常. Asas ata, 不斷. Anucc eda, 不一. Anekārtha, 不異. Anānāstha, 不來. Anāgama, 不出. Anirgama, 因緣. Pratītyasamutpāda, 戲論. Prapoñca, 諸說中=諸說法者中. Vadatāṃ).。
此經的巴利對應經文是《相應部22.90經》,漢譯經文與巴利經文之中,闡陀比丘的問題是什麼?阿難的回答是什麼?阿難有確實回答了闡陀的疑問了嗎?為什麼已經回答了呢? 這樣子,你會一部經、一部經讀下來,你會累積越來越多的問題。而有些問題你沒有答案,有些問題你有答案,但是不見得會是最理想的答案。問題會去找你,你就會動手寫一些筆記或感想來回答這些問題。 所以剛開始閱讀,不要去做「阿含經裡的菩薩思想」、「阿含經裡的大乘思想」、「阿含經裡的業力思想」、「阿含經裡的輪迴說」這種題目,先去閱讀。
如果一開始閱讀,就搭配覺音論師的《顯揚真義》(巴利《相應部》註)來看,當然是不錯,不過,這樣子你的閱讀速度會很慢(巴利《相應部》有2858經,漢譯《雜阿含經》有將近 1362經),你會讀不完。這也是我建議先以菩提比丘的譯本為主來閱讀的原因,而且一定要把菩提比丘的註解讀過去(除了一些跨版本之間巴利用字的拼字差異之外)。
以上是我個人的建議,這也許不是「最好的方法」,當然更不會是「唯一的方法」,僅提供給你作參考。
藏經閣外的掃葉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