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3日 星期一

法友飛鴻 387:《阿含》與《尼柯耶》經中的金剛力士 -- 佛學問答 45





羅良艾: 「時,有金剛力鬼神持金剛杵,猛火熾然,在虛空中臨薩遮尼犍子頭上,作是言:『世尊再三問,汝何故不答?我當以金剛杵碎破汝頭,令作七分。』
佛神力故,唯令薩遮尼犍子見金剛神,餘眾不見。薩遮尼犍子得大恐怖,白佛言:『不爾。瞿曇!』」
恐怖!暴力鬼神出言恐嚇欲殺人,世尊怎可能是這種鬼東西的同路人?
為掩蓋恐嚇一事,世尊還以神力使餘眾不見。太荒唐了。
---------
蘇錦坤答: 2020/3/20
  在介紹無著比丘的論文,有關《雜阿含110經》、《增一阿含37.10經》、《中部35經》的比較研究時,法友羅良艾對經文發出如上的感想。
  這一位「金剛力鬼神」,南傳作「金剛手夜叉」(vajirapāṇi yakkho),《破斥猶豫》說,這是天帝釋(sakko devarājāti veditabbo),《增一阿含37.10經》說是「密跡金剛力士」。都是讓對方的頭破作七分,而不是其他數量。我們在巴利《經集》第五品《彼岸道品》看到類似的敘述,衣衫襤褸的貧困婆羅門跟十六位童子的老師巴婆利 Bāvarī 乞討金錢而被拒絕時,前者對後者下了詛咒,導致老師巴婆利派遣座下十六位童子前往舍衛城代老師跟佛陀請教此事,最後十六位童子各自向世尊提問,而成為精彩的《彼岸道品》。
  由於《雜阿含經345》明言引自《彼岸道品》的偈頌,可見《彼岸道品》此經早於《雜阿含345經》。《雜阿含經982經》、《雜阿含經983經》、《雜阿含經1164經》與《雜阿含經1321經》也出現同樣的議題。
  我們回過頭來看上述的此一詛咒:元亨寺版《經集》983頌的翻譯是:「若我乞汝五百金,汝若不肯付出予,七日之內而汝頭,裂成七塊不復合。」(CBETA, N27, no. 12, p. 274, a6-7 // PTS. Sn. 191)。可見頭破成七片,是古印度慣用語,並不一定必須跟金剛力士拉上關係。
  此一金剛力士的「說詞」,其實跟前面的貼文「梵天請佛說法」相似,應該遵隨「四依法」的「依義不依語」,了解此段敘述的精神,而不要「執以為實」。
-----------
佛陀的教導經過一千五百年到兩千年的口誦傳承,最後才以書寫文字記錄下來。這當中要對不同年齡層、不同職業、不同心器,甚至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不同語言的人說法和傳誦;為了傳播與傳承的目的,在口誦傳承的過程依照地方、時代背景的不同,而將庶民所習慣的神祉編入經文,在後代看來是不妥,可是古代實是慣用的操作,你只要看看關公(關羽)與漢式的財神爺進入一般佛教寺院,就知道世情如此,只好說是「隨順眾生」了。
所以此段敘述可以當作,當年佛教四眾弟子對佛陀十分敬重,認為佛陀金口質問,如拒而不答,定受神靈嚴罰,僅此而已,恐怕是「持黃葉止小兒啼哭」,無須當真。
最主要還是不要「買櫝還珠」,因枝節敘述而不聽聞此文所探究的道理。
------
《長阿含20經,阿摩晝經》:「吾問至三,汝宜速答,設不答者,密迹力士,手執金杵在吾左右,即當破汝頭為七分。」(CBETA, T01, no. 1, p. 83, a16-18)
對應的巴利《長部3經》:" Tena kho pana samayena vajirapāṇī yakkho mahantaṃ ayokūṭaṃ ādāya ādittaṃ sampajjalitaṃ sajotibhūtaṃ [sañjotibhūtaṃ ambaṭṭhassa māṇavassa upari vehāsa
ṃ ṭhito hoti"
元亨寺《長部3經》譯為:「爾時,手持金剛杵之帝釋天[4],持大赤熱之鐵塊,光亮赫灼,住於阿摩晝青年婆羅門頭上之虛空」(CBETA, N06, no. 4, p. 106, a12-13 // PTS. D. 1. 95)[4]原文 yakkho(夜叉),於覺音註有 sakko-devarājā 故譯為「帝釋」。
莊春江老師譯為:「當時,金剛手夜叉拿起燃燒的、灼熱的、熾熱的大鐵鎚後,站在安玻德學生婆羅門的上空。」
我認為(1) 應該順經文譯作「執金剛夜叉」,而不要順「長部註」而譯成帝釋天。 (2) 金剛手夜叉執金剛杵處罰對世尊不敬的人,這是普遍的形象;這好像不是釋提桓因的形象。
「手持金剛杵之夜叉(帝釋天)」的譯文有一問題:既然已經手持金剛杵,直接拿這搥他就行,何苦額外去騰出一雙手拿起燃燒的、灼熱的、熾熱的大鐵鎚去搥他呢?
-----
http://yifertw.blogspot.com/2019/07/richard-salomon-1.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