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日 星期日

法友飛鴻 366:佛學問答 30 《增一阿含37.7經》「除假號法、因緣法」與《雜阿含335經》「除俗數法」

佛學問答 29:《增一阿含37.7經》「除假號法、因緣法」與《雜阿含335經》「除俗數法」
-----------
羅良艾問:
請問,似乎是參考或對應經典的《增壹阿含37.7經》,譯成「除假號法、因緣法」,是不是也是將「saṅkhātadhammā」誤解為「saṅkhāta 數 dhammā 法」所得的譯詞呢?
----------

《增壹阿含37.7經》:「彼云何名為第一最空之法?若眼起時則起,亦不見來處,滅時則滅,亦不見滅處;除假號法、因緣法。」(CBETA, T02, no. 125, p. 713, c15-18)。
此處雖然談的是「若眼起時則起,亦不見來處,滅時則滅,亦不見滅處」和「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CBETA, T02, no. 99, p. 67, a5-7)。
《雜阿含335經》則解說「有業報而無作者」,兩者內容雖然不同,但是《雜阿含335經》自稱為「第一義空法經」,《增壹阿含37.7經》則自名「彼第一最空之法」,很可能兩者是同類解說的不同版本。
也就是說,《雜阿含335經》的「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除俗數法」與《增壹阿含37.7經》:「彼云何名為第一最空之法?若眼起時則起,亦不見來處,滅時則滅,亦不見滅處;除假號法、因緣法。」,有可能「除俗數法」與「除假號法、因緣法」同樣是「saṅkhātadhammā」的對譯,但是,《增壹阿含37.7經》誤解為「saṅkhāta 有為的、依因待緣而生起的 dhammā 法」。
從文義來看,「除了『阿羅漢』以外,都是『有業報而無作者』」,與「除了『有為法、因緣法』以外,都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兩者意思剛好相反。
我認為《增壹阿含37.7經》的翻譯正好把意思譯成「相反」,這樣的翻譯是不恰當的。

羅良艾 2020/1/6
老師您好,T1562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 二十八:「故佛於彼《勝義空經》說:此中法假謂無明緣行,廣說乃至生緣老死。以非勝義,故立假聲。」可以看出眾賢尊者,也解說成假法。「《瑜伽師地論》清晰地指出這是指人(阿羅漢),而不是指法(法數)」,可見當時解釋已有分歧了。
蘇錦坤  2020/1/7
T1562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常存「說一切有部」古說,值得注意。
不過此項討論有兩點該思考:
1. 玄奘法師翻譯的「假聲」,是梵文的哪一個字?相對於《雜阿含335經》是哪一個字?是「saṅkhātadhammā」嗎?我們討論的是「經」的本義,以求「以經解經」,而不適用「《論》的釋義」,而以論去改經。
2. 如果,《瑜伽師地論》清晰地指出這是指人(阿羅漢),而《阿毘達磨順正理論》解釋作是指「法」,那麼,誰正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