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0日 星期日

書房夜話 13:幫偈頌安上標點符號


這幾年我常勸有心想「理解佛學研究」或「閱讀隋唐之前的漢譯佛典」的法友做兩件事。
  1. 拿「未標點的漢譯佛典」作標點。
  2. 不要替「未標點的漢譯佛典」作標點。
這兩點我等天黑了再談,我現在先談「幫漢譯佛典的偈頌安上標點符號」。
我常戲稱:「這有什麼難的?不就是『四句偈』嘛,就『逗號、逗號、逗號、句號』一首偈頌,小學四年級的同學就能完事!」
有道是「內行的看門道,外行的看熱鬧」,事情沒那麼簡單。
我在此舉三個例子:
-----------
《雜阿含1277經》,經文中有一天子對世尊說偈,譯文共有13句,這要標點成幾首偈頌?
  1. 不可常言說,
  2. 亦不一向聽,
  3. 而得於道跡,
  4. 堅固正超度,
  5. 思惟善寂滅,
  6. 解脫諸魔縛,
  7. 能行說之可,
  8. 不行不應說,
  9. 不行而說者,
  10. 智者則知非,
  11. 不行己所應,
  12. 不作而言作,
  13. 是則同賊非。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 Cbeta Taiwan, 標點作四首偈頌:
  1. 不可常言說,亦不一向聽,而得於道跡,堅固正超度。
  2. 思惟善寂滅,解脫諸魔縛,能行說之可,不行不應說。
  3. 不行而說者,智者則知非,不行己所應,不作而言作。
  4. 是則同賊非。
佛光《雜阿含1274經》則標點作三首偈頌,並且依照【元】【明】藏經,再補上一句「名為不善業」。:
  1. 不可常言說,亦不一向聽,而得於道跡,堅固正超度,思惟善寂滅,解脫諸魔縛。
  2. 能行說之可,不行不應說,不行而說者,智者則知非。
  3. 不行己所應,不作而言作,是則同賊非,名為不善業。」
印順導師《雜阿含經論會編》下冊282頁《雜阿含1390經》則標點作兩首偈頌:
  1. 不可常言說,亦不一向聽,而得於道跡,堅固正超度,思惟善寂滅,解脫諸魔縛。
  2. 能行說之可,不行不應說,不行而說者,智者則知非,不行己所應,不作而言作,是則同賊非。
王建偉、金暉《雜阿含經校釋》依照巴利對應經文及對應的《別譯雜阿含275經》標點作兩首偈頌:
  1. 不可常言說,亦不一向聽:『而得於道跡,堅固正超度,思惟善寂滅,解脫諸魔縛』。
  2. 能行說之可,不行不應說,不行而說者,智者則知非;不行己所應,不作而言作,詐偽虛誑說,是則同賊非。
CBETA 對應的《別譯雜阿含275經》標點作四兩首偈頌:
  1. 不以言說故,得名為沙門,此實趣向道,成就堅履跡。
  2. 若有勇健者,能深修禪定,獲得於解脫,壞於魔結縛。
  3. 作及不作業,二俱稱實說,詐偽無誠信,智者所棄捐。
  4. 己身實無得,虛讚以自憍,詐偽虛誑說,世間之大賊。
-----------
《雜阿含1148經》,經文中波斯匿王以外貌敬重外道出家者,世尊說偈教導,譯文共12句:
  1. 不以見形相,
  2. 知人之善惡,
  3. 不應暫相見,
  4. 而與同心志,
  5. 有現身口密,
  6. 俗心不斂攝,
  7. 猶如鍮石銅,
  8. 塗以真金色,
  9. 內懷鄙雜心,
  10. 外現聖威儀,
  11. 遊行諸國土,
  12. 欺誑於世人。
印順導師《雜阿含經論會編》下冊107頁《雜阿含1247經》標點作三首偈頌:
  1. 不以見形相,知人之善惡,不應暫相見,而與同心志。
  2. 有現身口密,俗心不斂攝,猶如鍮石銅,塗以真金色。
  3. 內懷鄙雜心,外現聖威儀,遊行諸國土,欺誑於世人。
佛光《雜阿含1131經》也標點作三首偈頌。
  1. 不以見形相,知人之善惡;不應暫相見,而與同心志。
  2. 有現身口密,俗心不斂攝;猶如鍮石銅,塗以真金色。
  3. 內懷鄙雜心,外現聖威儀;遊行諸國土,欺誑於世人。
王建偉、金暉《雜阿含經校釋》標點作兩首偈頌:
  1. 不以見形相,知人之善惡,不應暫相見,而與同心志。
  2. 有現身口密,俗心不斂攝,猶如鍮石銅,塗以真金色,內懷鄙雜心,外現聖威儀,遊行諸國土,欺誑於世人。
CBETA 對應的《別譯雜阿含71經》標點作四首偈頌:
  1. 不以見色貌,而可觀察知,若卒見人時,不可即便信。
  2. 相貌似羅漢,實不攝諸根,形貌種種行,都不可分別。
  3. 如似塗耳鐺,亦復如塗錢,愚者謂是金,其內實是銅。
  4. 如是諸人等,癡闇無所知,外相似賢善,內心實毒惡。行時多將從,表於賢勝者。
帖主參考巴利對應經典《相應部3.11經》,將此12句漢譯標點為兩頌(偈頌次序,已經依巴利經文調動前後次序):
頌:
  1. 不以見形相,知人之善惡,不應暫相見,而與同心志,內懷鄙雜心,外現聖威儀,遊行諸國土,欺誑於世人。
  2. 猶如鍮石銅,塗以真金色,有現身口密,俗心不斂攝。

《相應部3.11經》:

Na vaṇṇarūpena naro sujāno,

Na vissase ittaradassanena;

Susaññatānañhi viyañjanena,

Asaññatā lokamimaṃ caranti.

‘‘Patirūpako mattikākuṇḍalova,

Lohaḍḍhamāsova suvaṇṇachanno;

Caranti loke parivārachannā,

Anto asuddhā bahi sobhamānā’’.

(「不易由外觀判斷一個人,也不應由短期觀察就信任一個人;

因為一個人可以作出善於調御的外貌,(這樣的)未調御的人遊行於世間。」

「就像陶製的假耳飾,就像外表塗金的銅幣;

有些人偽裝而遊歷各處,內心不淨,外觀顯耀。」

-----------
《法句經》卷2〈36 泥洹品〉,CBETA、吳根友譯《法句經》(此書將古譯翻譯為當代華語,以下簡稱《吳譯》,佛光山出版)與屈大成《法句經今注今譯》(此書將古譯翻譯為當代華語,以下簡稱《屈譯》,新文豐出版)將其中十二句標點作三首偈頌:
  1. 從食因緣有,從食致憂樂,而此要滅者,無復念行迹。
  2. 諸苦法已盡,行滅湛然安,比丘吾已知,無復諸入地。
  3. 無有虛空入,無諸入用入,無想不想入,無今世後世。
甘肅博物館藏《法句經》寫本雖無句讀符號,但是將前六句抄為一行,而將以後各句抄作四句一行;也就是說,標點成兩頌:
  1. 從食因緣有,從食致憂樂,而此要滅者,無復念行迹,諸苦法已盡,行滅湛然安
  2. 比丘吾已知,無復諸入地,無有虛空入,無諸入用入。
「無想不想入,無今世後世」被劃歸下一頌,與「亦無日月想,無往無所懸」構成一首偈頌。
請參考本文所附照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