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2日 星期一

辛嶋靜志教授在政治大學的演講「犍陀羅語與大乘佛教」


2015/09/30 辛嶋靜志教授在政治大學哲學系佛教哲學研究室系列講座所講的「犍陀羅語與大乘佛教」,不是那麼清晰易懂。
我摘錄幾項要點(在錄影帶時間 18:30 之前):
  1. 老師不將般若讀作「剝惹」或「剝弱」,而是讀「班弱」。
  2. 世尊不說梵語,世尊可能是說當時鄰近諸國的語言如「摩竭陀語」...,等等多種語言。
  3. 現存巴利有梵文化現象。如「婆羅門」,巴利文獻拼寫作 brāhmaṇa 與梵語相同, br 是梵語化特徵。相對於「沙門」,巴利文獻拼寫作 samaṇa, 而梵語是拼作 śramaṇa,巴利於此字並未「梵語化」而成 sramaṇa。
我們在之前的貼文也提到,巴利在某些特殊詞彙仍然保留「摩竭陀語殘留」或其他古語的痕跡。如稱「諸比丘!」(呼語)為「bhikkhave」,稱世尊母親為「摩耶 māyā」,一般巴利文獻「父母」並稱時是拼寫作「mātāpitu」。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