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8日 星期日

法友飛鴻 322:「半摩竭陀語」


鍾聞瑜: 
老師!這樣看起來,在世尊時代的經文背誦應該是用「摩竭陀語」或「半摩竭陀語」,等傳到阿槃提時就轉換成「阿槃提語」,然後傳到錫蘭後又轉換成「僧伽羅語」,最後則是以佉盧體字母寫下西域俗語,然後再以佉盧字母翻譯成漢文書寫下來,是嗎?
這引起我的另一個問題,那巴利語是什麼時代的語言?世尊時代所使用的摩竭陀語或半摩竭陀語是巴利語或巴利語的前身嗎?因為很多學者認為巴利語是中古時期印度的語言,為什麼在您的回答裡,沒有看到「巴利語」呢?
------------
蘇錦坤:
1. 在南傳佛教裡,有相當多數的人聲稱並堅持這兩個論點:A. 巴利是佛陀語言。 B. 巴利三藏是佛口親傳,一字也不能改。
就 A 而言,不管這人是主張佛陀在世時說巴利語,或主張是說梵語。我們檢驗現存的所有阿育王石柱和摩崖石刻,並未出現巴利語或梵語。從一些例如阿姜塔或桑奇古塔的註記,從考古遺址,從現存佛教寫卷,大抵西元以前見不到梵巴文字記載,而西元二世紀以後,年代越往後的古蹟或文獻,出現梵巴文字的比率也就越高。
這些細節,必須由佛教古寫卷研究學者及佛教考古學者來作最後的認定,到目前為止,大學佛教及佛學教授並不願意支持「佛陀在世時說巴利或梵語」的主張。
B. 「巴利三藏是佛口親傳」這個主張,是很容易被戳破的。原因是,其中有文獻上的和教義上的「差錯」。
也就是說,「巴利三藏之中有佛口親傳的教導」,這是無庸置疑的;但是,「巴利三藏全部都是佛口親傳的教導,一字都不能改」,這肯定是有問題的。
2. 你的問題,佛經在翻譯成漢語之前的那個語言是哪一種語言,這隨經典而異,目前已知有來自巴利經典的,有來自犍陀羅語經典的,有來自「佛教混合梵語」的,有來自相當純正的梵語的。
同時,陸續發現有一些吠陀咒語埋伏在佛教經典之中,我們不知道要稱這些埋伏的咒語是什麼語言。
3. 現代學者認為「巴利語」是一種「人工語言」,也就是說,不是一種自然產生的人際對話,而是一種為了傳達佛陀教導所定義的一種語言。
4. 實際上,巴利經典保存有佛陀的語言,最通順易曉的話就是「諸比丘! bhikkhave!」這是轉寫成別種語言時,蓄意留下來的佛陀語言。

-----------
鍾聞瑜: 
老師的解釋使我更了解「語言」與「文字」之間的關係,在這裡,特別是您對巴利語的解説以及巴利三藏為世尊親説的指正,我覺得非常合理,尤其是巴利三藏的部份,我深有同感。 至於您提到的「佛教混合梵語」,之前我好像在萬金川老師的論文裡看到他提到這是美籍梵語學家愛哲頓(F.Edgerton)率先提出的專有名詞,現在又在這裏看到您提起這名詞,頗為親切。我還看過「佛教混合漢語」的名詞,我覺得「混合」是很有可能發生也是很自然的事。 
----------- 
蘇錦坤:
 「佛教混合漢語」是中國學者朱慶之的提議,和「佛教混合梵語」其實有一些差異。 「佛教混合梵語」佛典是「犍陀羅語佛典」逐漸改寫為「標準梵語」佛典所產生的語言現象,就像台灣日常用語常有普通話、台語、英語混用的情況,「佛教混合梵語」常有一些字、一些句已改成梵語了,另外仍然有一些字、一些句還是維持俗語、犍陀羅語形式。較常見的是,長行已經梵語化了,偈頌仍然保持較古老的拼字。 「佛教混合漢語」則是導入新字、新句法和「對漢字賦予新的字義」。就某種呈度來說,除了引入新字彙,對當時「書面文字」、「民間口語」分隔的漢語書寫影響不大,只在「佛典翻譯」的範圍裡產生影響,最後也沒有這一類似的現象:「佛教混合梵語」佛典全面改成「標準梵語」佛典。
--------
Yuan Chuan Su:
在語言學,是把佛教混合梵語(BHS)獨立成一類與梵語分開討論。目前只有Edgerton編BHS的語法跟字典。也就是說,這是目前能找到的第一千零一套教材,沒有第二套。(也許有人編課堂教材,但我不知道) 但BHS是一種變動型態頗大的語言,所以單靠Edgerton的著作,是沒辦法讀遍現有的所有佛教混合梵語典籍。這時候就得靠後天培養的語感去解讀。 另外,巴利語的巴利(Pāli)一詞並非意指某種語言,而是指與注釋(aṭṭhakathā)相區隔的「正文」或「文本」,因為巴利的其中一個意思就是「經典」。之所以有 「巴利語」這樣的詞彙,是 19 世紀西方學界的誤解,再加上「巴利辭典」的編撰推波助瀾而成。 
---------
鍾聞瑜:
我一口氣看完兩位老師的回答,忽然有茅塞頓開的感覺。特別是錦坤老師的説明非常完整地提供出全面性的答案,我總算明白巴利經文是一群僧侶及親近僧侶學習的人的專業人工語言。而老師最後提出的質疑,我也覺得很有可能,只是它為什麼會被專業的人群使用為記錄世尊教導的語言和文字呢?難道是這某個地域的人是虔誠的佛教徒,並且全族中的大部分人(特別是男人)都選擇出家,而他們都是有接受教育(能夠説寫的)的人。 至於我們現在看到的巴利文其實是PTS用羅馬拼音拼寫出來的文字,那它所拼出來的「發音」是否應該還保有「巴利語」的「聲音」?即使是緬文、斯里蘭卡的僧伽羅文或者是泰文。關於他們所背誦的經文應該是保有「巴利語」的大部分原樣,是嗎?我這樣問是因為我聽長老菩提比丘在帶我們唸三歸依時的發音跟帕奧禪師的發音有「些許」的不同。因此,巴利文是記錄經文的人工文字,這文字的聲音有可能保有最初「摩竭陀語」或「半摩竭陀語」的發音,故又被稱為「巴利語」,我這樣解讀有沒有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