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8日 星期日
《增壹阿含36.1經》與《增支部 5.202經》
早上起來重讀《增一阿含36.1經》的「聞法五功德」。一般而言,「功德puñña」是指「能饒益自己與世間的善」。
「法護 Dhammapāla 的解釋為 “santānaṃ punāti visodheti,” 也就是:『 cleaning the continuation (of life)令未來更為清淨』」。
《巴英字典》(PED)的「puñña」解釋為:「merit, meritorious action, virtue. Always represented as foundation and condition of heavenly rebirth & a future blissful state, the enjoyment (& duration) of which depends on the amount of merit accumulated in a former existence.」(善(功績)、善行、德行,通常代表著能導致來世可生天或生善處的基礎,來世生天或生善處的安樂(與在彼處受樂的長短)有賴前世積累的功德。」
《增壹阿含36.1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隨時聽法有五功德,隨時承受不失次第。云何為五?未曾聞者,便得聞之;[19]以得聞者,重諷誦之;見不邪傾;無有狐疑;即解甚深之義。隨時聽法有五功德。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隨時聽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CBETA, T02, no. 125, p. 702, c23-p. 703, a1)
[19]以得聞者=已聞【宋】【元】【明】。
從對應的《增支部 5.202經》來看,此處「功德」的對應用字是作「ānisaṃsā」,長老菩提比丘英譯為「benefits 利益」。Peter Skilling 則解釋為「motivation」 。也就是說,《增支部 5.202經》提到的是「聽法有五種效益」或「有五種動機去聽法」。
《增支部 5.202經》列舉的五種為「 Assutaṃ suṇāti , sutaṃ pariyodāpeti, kaṅkhaṃ vitarati, diṭṭhiṃ ujuṃ karoti, cittamassa pasīdati.」莊春江老師翻譯作:「聽聞未聽聞的、使已聽聞的遍純淨、度脫疑惑、導正見解、心明淨」。
第二項「sutaṃ pariyodāpeti」譯作「使已聽聞的遍純淨」,似乎有一點「文不對題」。菩提比丘的英譯為:「one clarifies what has been heard」,我翻譯作「澄清已聞的法、弄清楚所聞的法」。第五項「cittamassa pasīdati」是「令心清淨」。
我的理解是巴利第二項「sutaṃ pariyodāpeti」和第五項「cittamassa pasīdati」在漢譯只有「即解甚深之義」,《增壹阿含36.1經》並未出現與「令心清淨」的對應經義,但是多了「已聞者,重諷誦之」的解說。
就「聽聞佛法」而言,漢譯似乎較接近生活層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