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4日 星期一

評論《維基百科》的「法句經」新修訂詞條


再談《維基百科》的「法句經」新修訂詞條
=========
目前網路上的〈法句經〉詞條有「香光尼眾佛學圖書館」的「《法句經》解題 (更新日期:2011/7/7)」(http://www.gaya.org.tw/library/readers/guide-fjj.htm)與《維基百科》的「法句經」詞條。前者的評論可見(http://yifertw.blogspot.tw/2014/06/blog-post.html),後者的評論可見(http://yifertw.blogspot.tw/2016/12/dhammapada-and.html)。
===========
這幾天此一詞條作了相當篇幅的修訂,可見(https://zh.m.wikipedia.org/wiki/%E6%B3%95%E5%8F%A5%E7%B6%93)。
以下是我對此一新詞條的評論:
1. 編寫者似乎局限在 Ven. Weragoda Sarada Maha Thero, 《真理的寶藏--法句經》的序裡,我認為或者將此〈序〉完整譯出,或者將此〈序〉擱置,純粹以解釋漢譯《法句經》為主,最後再總結其他語言版本的《法句經》現況。目前此一詞條呈現跳針現象,一會兒是談漢譯《法句經》,一會兒又談巴利《法句經》,造成有些敘述含混不清、指涉不明,甚至訛誤的情況(詳細列舉於下文)。例如[註 1]解釋 "ethical sayings",但是並未告訴讀者你為何憑空要去談此兩個英文字。(我猜,可能是出自此〈序〉)。
2. 詞條說「法句經,...又譯為曇鉢偈。」
我想這是對此句的演譯: 《法句經》卷1:「曇鉢偈者,眾經之要義;曇之言法,鉢者句也。」(CBETA, T04, no. 210, p. 566, b15-16)。
  我的理解是「曇鉢(法句)偈(偈頌)者,眾經之要義(眾經的重要義理)」,所以後面接著《法句經》「曇之言法,鉢者句也。而《法句經》別有數部」(CBETA, T04, no. 210, p. 566, b15-16)
  也就是說,譯者將此一部經譯作《法句經》,而譯作「曇鉢」的是「法句 Dhammapada」。為何不是「Dharmapada」?因為漢魏兩晉的音譯慣例,最後一音節大都不譯出,「曇」字為「徒含切」,含是「am 合口音,所以 agama 譯作阿含」,只會是 dham 而不會是 dhar。
3. 詞條說「佛教梵語法句經 SDhp, 有欠缺」。
   SDhp 不知所指,如果指的是 Patna 《法句經》,則應直接列出此一文獻即可。如果指的是梵文《法句經》,則 Uv 也是梵文語本。另外,現知犍陀羅語本有三本,不是簡單一句現存「三分之二」可以涵蓋;據我所知的梵文語本也在三本以上,這一 SDhp 的用語有一點奇怪。
4. 但是較令人擔憂的是此一詞條有幾處失誤:
(1) [三國吳天竺沙門維祗難等漢譯本,共二卷十九章39品,包含了423首偈頌。]
T210《法句經》共39品758章(T210《法句經》稱偈頌一首為一章)。[十九章] 應該是筆誤。〈《法句經》序〉說:「第其品目合為一部三十九篇,大凡偈七百五十二章」(CBETA, T04, no. 210, p. 566, c24-25),印順導師及黃懺華等人已經指出實際計數的偈頌數目並非 752頌,原因未明。
(2) 巴利《法句經》26品品名不要全用英文大寫,可以全用小寫,或者只有品名第一字母大寫(書寫巴利及梵文的天城體、悉曇體等,本就無字母大小寫之分)。這樣就可以避免品名的失誤。我略舉幾項:(2 不放逸品 APPAMADAVAGGO)、(5 BALAVAGGO) 、(9 惡品 PAPAVAGGO) 未標出長母音 ā。(6 智者品 PANDITAVAGGO),原文是 ṇḍ 不是 nd。(10 刀杖品 DANSAVAGGO)和(26 婆羅門品 BRAHMANAYAGGO) 拼寫失誤。請重新校對一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