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6日 星期六

佛教科普文 6:談談「忘失古義」及「祇夜 geyya」

   佛教初期,經律傳承都靠默誦,方法是老師先誦,弟子隨後齊聲朗誦,或者大眾一齊朗誦;除了半月半月誦戒以外,「持經者」也需固定反覆唱誦。
  自古以來,文獻大都強調持經者「不誤一字」、「記憶通利」,很少去提長久背誦下來導致「忘失古義」這一塊。
  如《歷代三寶紀》提到佛陀耶舍能背誦五萬言的藥方,兩天後試驗,一字不差。
  《歷代三寶紀》卷8:「(佛陀)耶舍為人赤髭,善毘婆沙,人號之為『赤髭毘婆沙』。什既師之,亦稱之為『大毘婆沙』,四事供養,衣鉢臥具滿三間屋,不以關心。(姚)興為貨之,造立寺舍。而耶舍先嘗誦《四分律》,時請出之。疑其遺謬,乃試令誦。差籍藥方可五萬言,經二日覆,不誤一字,眾咸揖服」(CBETA, T49, no. 2034, p. 80, b4-10)。
  「忘失古義」,如耆那教忘失他們的「增支第十一法」,而只剩下「十法」;據說「說一切有部」的《增一阿含》也只剩下十法,也是忘失「增支第十一法」。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39:「自餘經法,世尊或於王宮聚落城邑處說,此阿難陀今皆演說,諸阿羅漢同為結集。但是五蘊相應者,即以蘊品而為建立...若經與伽他相應者,此即名為《相應阿笈摩》(舊云雜者,取義也)。若經長長說者,此即名為《長阿笈摩》。若經中中說者,此即名為《中阿笈摩》。若經說一句事二句事乃至十句事者,此即名為《增一阿笈摩》。」
  又如「七處三觀」的「三觀」呈現各個部派不同的解釋。
  西方學者主張,「十二分教」或「九分教」中的「祇夜」是一種「『偈頌』內容固定,『長行』解說彈性適時、適地、因人而增減」。
====
此一主張與漢譯各家的解說不同。
====
《佛光大辭典》祇夜:梵語 geya,巴利語 geyya 之音譯。乃九部經之一,十二部經之一。又作岐夜、祇夜經。其意為詩歌、歌詠。舊譯為重頌、重頌偈。新譯為應頌。意指在經典前段以散文體敘說之後,再以韻文附加於後段者。因其內容與經文相同,故稱重頌、重頌偈或應頌(與經文相應之頌)。〔南本涅槃經卷十四、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一、大智度論卷三十三〕(參閱「偈」4383)p3918
Geya,舊譯曰「重誦偈、重頌」,新譯曰「應頌」;前段所說經文之義,更為偈頌者,即「重說其義」,故云「重頌」。與前段之經義相應,故云「應頌」。是「十二部經」之一。《大乘義章》一曰:「祇夜,此翻名為重誦偈也。以偈重誦修多羅中所說法義,故名祇夜。」《玄義》六上曰:「祇夜者,諸經中偈,四、五、七、九言,句少多不定。重頌上者,皆名祇夜也。」
《華嚴疏鈔》二十一曰:「祇夜者,此云應頌。一與長行相應之頌,由於長行說未盡故,《雜集》:『不了義經,應更頌釋』。二為後來,應更頌故。《涅槃》云:『佛昔為諸比丘說契經竟,爾時復有利根眾生,為聽法故,後至佛所,即便問人:「如來向者為說何事?」佛時知已,即因本經,以偈頌曰:「我昔與汝等,不識四真諦,是故久流轉,生死大苦海。」等。』」
《三藏法數》四十四曰:「梵語祇夜,華言應頌,又云重頌。謂應前長行之文,重宣其義。或六句、四句、三句、二句,皆名頌也。」
http://yifertw.blogspot.com/2013/08/2-1.html


http://yifertw.blogspot.com/2013/08/2-2.html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