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於大乘經。導師在《以佛法研究佛法》中說:「大乘經非釋迦佛親說。」又說:「大乘經中的人物敘述時地因緣是不必把它看為史實的。」
版主:
全文應該引作「佛世,當然沒有後期的大乘經典,可以說大乘經非釋迦佛親說。但菩薩道──修菩薩行,下度眾生,上求佛果的思想,應該存在,也就是大乘是佛說、是佛法。」2003/10/21 我家向印順導師問法,導師的回答是「大乘是佛說」,在場有厚觀院長與長慈法師,不會自己胡亂編派。導師的立場:「大乘經非釋迦佛親說。但是大乘是佛說、是佛法」,這一立場有兩點令人疑惑: 1. 捨大乘經,何處去尋大乘? 2. 如果「大乘經非釋迦佛親說」,造作「大乘經」的人,豈不是犯了妄語戒?豈不是既謗佛又謗法?
關於文殊普賢菩薩真實性。導師於《佛教史地考論》中說:「梵王與帝釋也綜合了舍利弗與目犍連的德性,融鑄成文殊與普賢二大士。」
至於「大乘經中的人物敘述時地因緣是不必把它看為史實的」,《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83:「問:『若爾,然燈佛本事當云何通?』答:『此不必須通。所以者何?此非素怛纜、毘柰耶、阿毘達磨所說;但是傳說,諸傳所說,或然、不然。」(CBETA, T27, no. 1545, p. 916, b24-27)。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70:「問:『菩薩中有若如是者,〈法善現頌〉當云何通?如說:
白象相端嚴 具六牙四足
正知入母腹 寢如仙隱林。』
答:『此不須通,非三藏故。文頌所說,或然、不然。諸文頌者,言多過實。」(CBETA, T27, no. 1545, p. 361, b28-c4)。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79:「答:『不必須通,非三藏故。諸讚佛頌,言多過實。」(CBETA, T27, no. 1545, p. 410, b25-26)。
2、關於文殊普賢菩薩真實性。導師於《佛教史地考論》中說:「梵王與帝釋也綜合了舍利弗與目犍連的德性,融鑄成文殊與普賢二大士。」
版主:
此一推論應有更多文獻證據來補充,感覺上,導師在這一點只是「想當然爾」,立論不算扎實。
3、關於淨土思想。導師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中說:「淨土思想的又一來源,是天。佛教所說的天,是繼承印度神教而作進一步的發展」;另在《淨土與禪》則說;「仔細研究起來,阿彌陀佛與太陽是有關係的。印度的婆羅門教,有以太陽為崇拜對象的。佛法雖本無此說,然在大乘普應眾機的過程中,太陽崇拜的思想,也就方便的含攝到阿彌陀中。」
版主:
導師主張「阿彌陀佛...佛法雖本無此說,...也就方便的含攝到阿彌陀佛中」,其實有一簡單的驗證方法。與「阿彌陀佛」相關的經典,最早的譯者支謙,約譯於西元 200-240年,法顯於西元 400-410年在印度與錫蘭求法,閱讀其《佛國記》(《高僧法顯傳》(CBETA, T51, no. 2085, p. 857, a3),《開元釋教錄》記為:「歷遊天竺記傳」。)玄奘於西元 630-643年在印度與錫蘭求法,閱讀其《大唐西域記》(CBETA, T51, no. 2087, p. 867, b13)。查閱此兩書是否記錄彌勒、觀音與阿彌陀佛,即可明白「彌勒、觀音與阿彌陀佛」是否出自印度。《大唐西域記》卷7:「三佛經行側有窣堵波,是梅呾麗耶(唐言慈,即姓也。舊曰彌勒,訛略也)」(CBETA, T51, no. 2087, p. 905, c2-3)。
《大唐西域記》卷3:「石窣堵波西渡大河三四十里,至一精舍,中有阿縛盧枳低濕伐羅菩薩像(唐言觀自在。合字連聲,梵語如上;分文散音,即阿[*]縛盧枳多譯曰觀,伊濕伐羅譯曰自在。舊譯為光世音,或云觀世音,或觀世自在,皆訛謬也)。」(CBETA, T51, no. 2087, p. 883, b21-24)。
《大唐西域記》未提及「彌陀」或「阿彌陀佛」。
《高僧法顯傳》卷1:「始轉法輪度拘驎等五人處。其北二十步佛為彌勒授記處。」(CBETA, T51, no. 2085, p. 864, a17-19)。
《高僧法顯傳》卷1:「摩訶衍人則供養般若波羅蜜文殊師利觀世音等。」(CBETA, T51, no. 2085, p. 859, b27-28)。
《高僧法顯傳》未提及「彌陀」或「阿彌陀佛」。
4. 導師的這些思想徹底顛覆了我一路已來的大乘信仰,隨著我在福嚴所擔當的角色與授課,越來越了解導師的思想,內心的矛盾衝突便也越來越加劇了。我實在無法在帶領學院進行例行的佛三時,卻又接受阿彌陀佛是太陽神的思想;也無法在學院的大殿中面對文殊、普賢菩薩時,卻要認為兩位菩薩非真實存在;也無法在告誡學生勿毀謗大乘經的同時,自己卻認為大乘經非佛說。
版主:
導師主張「大乘經非佛說」,與大航法師修「西方淨土」,這當中的取捨,不應該是一個「該相信誰」的問題,而是建立「知見」的問題。在佛法的修習上,有「法隨念」的六支可以依循;在「佛教史」上,更不應該是一個「該相信誰」的問題,而是應該依循「佛教文獻學」的方法作準則。
至於該選擇哪一條路,請參考(http://yifertw.blogspot.tw/2009/05/1_22.html)
導師未曾說「大乘非佛說」這句話,但導師卻否定大乘經是佛親說的真實性,問題就在此,若不承認大乘經的真實性,大乘不共法應築基在哪個基礎上?只能從《阿含經》去推論?然而排除了大乘經,在所謂的「根本佛教」《阿含經》裡,根本無法找到極樂淨土信仰、琉璃淨土信仰、法華信仰、華嚴信仰---乃至文殊、普賢、地藏、觀音等信仰的根據。這些信仰都是建立在大乘經佛說的神聖性的基石上,一旦它的真實性被質疑了,我們過去的信仰傳承也必然動搖,漢傳佛教的立足點不復穩固,這樣的思想顛覆是何其大啊!影響所及,動搖了多少人的大乘信心。這其實也是許多人受此思想影響後,捨大乘而轉修學南傳佛教的原因之一。
......中略......
我曾為福嚴院長的這個身份,常被問到:「你曾為福嚴院長,為什與導師思想不一致,還一直鼓勵人家求生淨土?西方淨土不是不存在嗎?」而相反的,也經常被修持淨土法門的人問道:「為什麼導師會否定阿彌陀佛?導師不是肯定龍樹菩薩嗎?可是龍樹菩薩明明肯定阿彌陀佛啊!難道古往今來多少祖師大德往生都是假的?」這樣的問題都只允許我選擇一邊,因為阿彌陀佛存不存在的問題,只能回答存在或不存在,沒有模稜兩可的空間。選擇「存在」,則否定了導師;選擇「不存在」,則否定了自己信仰的根基。
或許有一種可能是這樣:
回覆刪除一開始傳出這些內容的時候,「沒有聲稱這些內容是佛陀所說」,但在後來被其他人流傳的過程中,加上或被改編為佛陀說的樣子(有可能是故意,有可能是誤以為那確實是)。最後,就都以為那些內容是佛陀所說。
如同「如是我聞」的字眼也是後來被加上去,後來就變成佛經都得要有「如是我聞」的字眼。
Dear Kevin,
回覆刪除如同印順導師的論證方式,我們將問題切分成兩個:甲、「大乘是佛說」,乙、「大乘經是佛說」。
我們暫且不談「大乘是佛說」的問題。先聚焦在「大乘經是佛說」的問題。
所以,你主張「大乘經」的傳誦本來沒有「來自佛說」的敘述,「來自佛說」是後人所加。先別管是誰增加的敘述,
也就是說,你主張「大乘經不是佛說」?
一、是否可以說導師認為:
回覆刪除大乘的某些思想是佛所「親說」的,僅是未見於阿含聖典,故大乘經典的某些片段是佛所「親說」?
菩薩道的思想是佛說親說,只是未見於阿含聖典,但西方淨土等他力信仰或是大乘經典中的佛菩薩,
「並非」佛所親說,而是摻雜了其他宗教的思想,但仍不失為「為人生善悉檀」。
二、其實大航法師的西方淨土思想已經很偏向自力,傳統的淨土行者其實不將其認定為正統,甚至覺得他在
「毀謗西方淨土」,但導師的門人也不認同他,認為其弘揚的並非「佛法」。
三、好奇厚觀院長對於西方淨土思想的看法(似乎比較不像吳老擇老師那樣直接否定)。
一、「大乘的某些思想是佛所「親說」的,僅是未見於阿含聖典,故大乘經典的某些片段是佛所「親說」?」,如果這句話成立,則可以套用在任何「附佛外道的主張」。比如說,有人認為只要唱誦「南無地獄十王經」就可以往生「地藏淨土」(我亂編一個來討論),如果有人說此一主張不是「佛說」,我是不是可以說:「唱誦「南無地獄十王經」就可以往生「地藏淨土」是佛所「親說」的,僅是未見於阿含聖典,故此一修持方法仍然是佛所「親說」?」
回覆刪除三、「好奇厚觀院長...」,這只能上福嚴精舍去請教他老人家了。
親愛的老師您好
回覆刪除請問造成印度有觀音沒彌陀,中國反而有彌陀經的現象可能是何種原因呢?
是不是可以想像,彌陀成經在印度外,後來才回流印度?
有看過一篇中國學者的論文,主張藥師佛之名先傳到中國,形象在中國成型後回流印度,才產生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經。感覺好像有點像?
給認為大乘非得是佛親口說的朋友們:
回覆刪除我看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導師始終都是支持大乘的,導師不是有發表大乘是佛說的理論嗎?
至於佛有沒有親口說大乘經,導師只是看著證據說實話,佛沒說過大乘難道還要怪導師嗎?
淨土思想發展成像法鼓山【提升人的品質,創造人間淨土】不是也很好嗎?
信仰是自由的,但史實的世尊有沒有說過大乘,就是一翻兩瞪眼。
如果能放棄「必要佛親說」,以大乘是一種歷史上的發展,那就不用在那裏內心掙扎了。
中觀、唯識、如來藏,也有他宗教哲學的意義,為什麼不是佛親說不行?
歷史上沒有文殊、觀音,也無礙您效法它們的精神。
信仰只建立在大乘非是佛說不可,而不是看到導師所見到的大乘優點,不是很可惜嗎?
版主的問題"2. 如果「大乘經非釋迦佛親說」,造作「大乘經」的人,豈不是犯了妄語戒?豈不是既謗佛又謗法?"
回覆刪除印順法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歸結大乘經的傳出有五種:
一、諸天所傳授的
二、從夢中得來的
三、從他方佛聞
四、從三昧中見佛聞法
五、自然呈現在心中
「在上五類中,夢中得來的,是夢境,少數的一頌二頌,一般是不太重視的。諸天所傳說的, 如聽見空中的聲音,不是別人所能聽見,是幻境,神教也有類似的情形。從他方佛聞,從三昧中得來(其實是唯心所現),及因念力、陀羅尼力而自然現前,都是定(境及定慧相應)境。『先未聞經』的傳出,主要是最後一類。在非宗教者看來,這簡直是幻覺,然在宗教領域中,是有相 當內容的,與偽造不同。」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41/yinshun41-56.html)
亦即是依宗教經驗而形成大乘經。
另外,我在blog中,寫了一篇文關於印順法師,與法師對淨土的態度有點關係。
https://ksybs.blogspot.com/2018/07/blog-post_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