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4日 星期一

(1) 重讀《相應部1.20經》、《雜阿含1078經》與《別譯雜阿含17經》的幽默情節


記得當時年紀小,跟老師學習巴利經文的時候,老師是自美國修得宗教博士學位回來的法師,他說:「初學巴利千萬不要從偈頌學起,偈頌有各種『韻體』,為了押韻有時會作不規則的拼寫,句子簡化得不易認出文法結構。所以,我們學習都是選取故事性較強的《長部》為例句,從散文結構的句子學起。」

老師這麼說,對於正規班的學生或許適用,對我們一邊養家活口,一邊呀呀學語的老學生完全不合適。最主要的問題是「缺乏成就感」。三、四堂課下來,還沒讀一首完整的偈頌,也沒完整地讀一部經典;如果先教幾首巴利《法句經》偈頌,讀幾部《相應部》的短經,把興趣引發出來之後,再去蹲馬步、舉啞鈴,或許效果會比較好一點。
結果,老師停課以後,我從《相應部》的〈有偈品〉開始讀起,讀得頗有興致。
以前純粹閱讀《雜阿含經》的〈八眾誦〉時,發揮了「疾如風,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的特性,常一個晚上讀個十幾部、二十幾部短經,完全不知意趣,還會發呆不曉得這麼淺顯的偈頌,擺在「顯揚真義」的《雜阿含經》要幹嘛?


漢譯經典名稱
雜阿含經
中阿含經
長阿含經
增一阿含經

翻譯年代(西元)
443
397
413
384
漢譯經典的譯經師(國名)
求那跋陀羅(中天竺)
僧伽提婆(曇摩難提?)(罽賓 Kasmir)
佛陀耶舍(罽賓 Kasmir)
曇摩難提(兜趣樂 Tukhāra 吐火羅)
譯典所屬部派
說一切有部
說一切有部
法藏部
大眾部分支?
譯典特質(來自《大智度論》)
第一義悉曇
對治悉曇
世界悉曇
各各為人悉曇
譯典特質(來自《摩訶止觀》)
()
()
()
()
譯典特質(來自《有部毘尼毘婆沙》)
坐禪人
學問者
破諸外道
勸化人
譯典特質(來自印順導師)
禪師
阿毘達摩者
破諸外道
持經譬喻師
對應巴利尼柯耶
相應部
中部
長部
增支部
覺音論師註釋的名稱
顯揚真義
破斥猶豫
吉祥悅意
滿足希求

這幾天版主閱讀哈特曼教授的論文,



Hartmann, Jens-Uwe, (2014), ‘The Dīrgha-āgama of the [Mūla-]Sarvāstivādins: What was the Purpose of this Collection?’ , Research on the Dīrgha-āgama(《長阿含經研究》), pp. 135-166, Dhammadinnā, Bhikkhunī, (ed.) , 法鼓文化,新北市,台灣。
文章中列舉許多例子,談到似乎蓄意引進經文的「幽默」,版主湊個熱鬧,除了以前介紹的《經集 1.2 經》,顯露出又幽默又嚴肅的對話,(http://yifertw.blogspot.tw/2017/06/12dhaniya-sutta.html),接著重讀《相應部1.20經》與《雜阿含1078經》(與《別譯雜阿含17經》)的幽默情節。
「比丘代替天向佛陀問法的故事」。
==========
節目一開始,有一位比丘到搨補河裡去洗澡。

《雜阿含1078經》:「有異比丘,於夜明相出時,出搨補河邊,脫衣著岸邊,入水洗浴。」
(CBETA, T02, no. 99, p. 281, c4-5)
《別譯雜阿含17經》卷1:「有一比丘,天未明曉,往趣河邊,襞疊衣服,安著一處,入河洗浴」(CBETA, T02, no. 100, p. 379, a24-25)。
我們讀了《相應部1.20經》,才發現這位比丘是《雜阿含經》與《相應部》出現過幾次的尊者 Samiddhi 三彌提,這位尊者也在另一齣「解釋偈頌意涵」的經典洗澡過。
阿含經裡有三次提到三彌提比丘替人問佛教的教導或答外道提問,另兩次是《中阿含171分別大業經》(相當於《中部136經》MN 136),尊者三彌提也因回答外道不當,受到世尊訶責。「世尊聞已,告曰:『阿難!看三彌提比丘癡人無道。所以者何?異學哺羅陀子問事不定,而三彌提比丘癡人一向答也。』」(CBETA, T01, no. 26, p. 707, a5-7)。
《中阿含165經》卷43〈根本分別品 2〉:「爾時,[13]尊者三彌提亦遊王舍城,住[14]溫泉林。於是,尊者三彌提夜將向旦,從房而出,往詣溫泉,脫衣岸上,入溫泉浴,浴已還出,拭體著衣。」(CBETA, T01, no. 26, p. 696, b29-c3)
[13]~Āyasmā Samiddhi.。[14]~Tapodārama.
對照巴利經文,這才發現尊者三彌提並不是去什麼「搨補河」洗澡,而是在王舍城的溫泉園林(tapodārāme),去泡溫泉咧(yena tapodā tenupasaṅkami gattāni parisiñcituṃ),所謂「搨補河」應該就是「tapodā 溫泉」。

ekaṃ samayaṃ bhagavā rājagahe viharati tapodārāme. Atha kho āyasmā samiddhi rattiyā paccūsasamayaṃpaccuṭṭhāya yena tapodā tenupasaṅkami gattāni parisiñcituṃ. (《相應部1.20經》)
---------------
接著有一天神告訴他,應享受青春而不是年少出家(汝出家未久,盛壯好髮。何不受五欲樂?非時出家?);尊者三彌提回答說「我不捨現前樂求非時樂,我今乃是捨非時樂得現前樂。」(《雜阿含1078經》)「我今出家,正是其時,獲於非時。」(《別譯雜阿含17經》)。
這一組問答,在《相應部1.20經》是兩首偈頌。第一首偈頌:
天:Abhutvā bhikkhasi bhikkhu,
na hi bhutvāna bhikkhasi;
bhutvāna bhikkhu bhikkhassu,
mā ta kālo upaccagā.

經文用 bhuñjati (食用) bhikkhati (乞食) 作對比,字面上是「應該吃了再去乞食」的矛盾(既然吃過了,就不用再去乞食),實際上是以 bhuñjati (食用) 去比喻「五欲享樂」與 bhikkhati (乞食) 去比喻「出家修行」,也就是認為不需要年少出家,應先享受五欲然後才出家修行。
Abhutvā (未於享樂之後,動名詞,英譯為not having enjoyed)bhikkhasi (乞食,第二人稱單數動詞,在此偈為指『出家修梵行』)bhikkhu (比丘,單數陽性名詞,呼格) na (不要,副詞)hi (確實,副詞,在此僅用於加強語氣)bhutvāna (享樂之後,動名詞,英譯 having enjoyed,字典PED認為此字為bhutvā 的同一字)bhikkhassu (你應乞食,為bhikkhati的第二人稱單數動詞之命令態)mā (不要,副詞,帶有『禁止』意味)ta (那個that,單數代名詞,受格)kālo (時間,單數中性名詞,主格)upaccagā (passed過去,過去時態動詞)
也就是說,此首偈頌的涵義為:
『比丘,你還沒享受五欲就去出家修行;確實,你未在享受五欲之後才去出家修行;
 比丘,你應該享受五欲之後才出家修行;不要讓時間空過。』
Without having enjoyed you seek alms, bhikkhu,
You don’t seek alms after you’ve enjoyed.
First enjoy, bhikkhu, then seek alms,
Don’t let the time pass you by!
比丘,還未享受五欲,你出家乞食,
你未在享受五欲之後才出家乞食比丘,
你應先享樂,然後出家乞食, 
不要讓你空度時光!
===========
第二首偈頌,(三彌提)比丘回答
Kāla voha na jānāmi, 
channo kālo na dissati;
Tasmā abhutvā bhikkhāmi, 
mā ma kālo upaccagā.


kālaṃ (時間,名詞,受格),vohaṃ (稱呼的,形容詞,受格),jānāmi (知道,第一人稱單數動詞),channo (隱藏的,形容詞),dissati, (被看見,第三人稱單數動詞、被動語態,dassati看見,dissati被看見),Tasmā (因此,代名詞,具格,字面為『從那個』)。
字面上的意思是: 
我不知道(你)稱呼的時間是什麼, 
隱藏的時間誰也看不見,
因此,我未享受五欲即出家乞食, 
不要(讓)時光空過! 
實際上偈誦的涵意為: 
『我不知道(你)稱呼的時間是什麼, 
死亡的時刻隱藏著誰也看不見, 
因此我並未享受五欲即出家乞食, 
不要(讓)時光空過! 

與《相應部1.20經》的此首偈頌相當的是,《雜阿含1078經》「我不捨現前樂求非時樂﹔我今乃是捨非時樂得現前樂。」與《別譯雜阿含17經》「我今出家正是其時,獲於非時。」
兩部漢譯都是長行。有可能是「本來的形式是長行,在後代的傳誦過程演變成偈頌」,也有可能是「本來的形式是偈頌,在後代的傳誦過程忘失韻體,而變成長行」,我個人認為前者較為可能。因為,《瑜伽師地論》引用了以下三首偈頌,卻不包含此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