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引自「亞洲黑熊」〈國際化的現在,我們該「說」臺語還是閩南語?〉(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1509)
回頭看「閩南語」這三個字,也是官方語言學家到了國民政府時期才定調的漢語分類,後被全世界的漢學界一起採用。古時因為中原地區對邊疆習慣的優越感,閩南地區的人稱做「貉獠人(hok-lo-lâng)」[3],這種語言便稱做帶有歧視意味的「貉獠話(hok-lo-ōe )」,百姓們一開始並不清楚這是什麼漢字,後世有不同學者借詞為較文雅的「河洛話/福佬話/鶴佬話」。其中河洛話是始於連橫以其保留許多中古漢語音韻的特色而命名,民間官方都不少人沿用;福佬/鶴佬則是推測客家人對閩南人的習慣稱謂,然福建有許多客家語聚落,廣東也有許多閩南語聚落,無論古今都不合邏輯。這些近代借詞都已非原意,但原字「貉獠話」的稱呼在進步平等的社會顯然更不合適。
==========
「亞洲黑熊」認為「hok-lo1-ue7」應寫作「貉獠話」,版主認為這純粹是猜測之詞,記沒有文獻紀錄「貉獠」的用詞,音也不接近。
首先應考考量各地的語音,此一稱呼,彰化地區作「ho7-lo2-ue7」,也就是說,第一字不是入聲「hok」,我也想不起來有哪一個字是讀「hok」,讀作「hook」的有「福、服、伏」。第二個字作「lo2」應該是台灣一致的講法,較無疑義。
「貉」,《說文》作「莫白切」,歸屬入聲「十九鐸」韻,以台羅標音為「book」。
「獠」,《說文》作「力照切」,《玉篇》作「力弔切」,歸屬平聲「三蕭」韻,以台羅標音為「liau5」。
所以原作者「亞洲黑熊」寫作「貉獠話」,是「標音完全不符」。。
===========
我們再看「部分台語人士」主張的來自「中原正音」的「河洛話」。
首先,「河」是「陽平音」,以台羅標音為「ho5」,此一「河」字相當普遍,應無讀作「ho7」的道理。
至於「洛」字是入聲字,以台羅標音為「look」,這跟「lo2」的讀音相差更遠。
所以,將「ho7-lo2-ue7」寫作「河洛話」,純粹是「牽強附會」,不足採信。
據長輩講,客語族群習慣稱台語族群為「ho7-lo2-lang5」,稱居住於「台語區域」的隱性客語族群為「ho7-lo2-khe3」,這三個字的意思,恐怕還是要從「客語」去追溯源頭。
敬愛的版主女士/ 先生您好
回覆刪除基於同對河洛語文的熱愛
本人編寫了一份相關資料 如下:
台語-河洛語系之常用漢字詞彙收錄概觀
https://poettw.blogspot.tw/2011/10/blog-post_11.html
並免費提供於非商業用途
願能在正字方面達到助益
共為自身文化做出貢獻
此外
若有任何建議或糾錯之處
也誠摯希望 貴端不吝指教
俾使更加圓滿完善
不勝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