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8日 星期二

元亨寺版《相應部》的「一詞兩譯」


元亨寺版《相應部 1.15經》:
〔天神:〕
「麗日正盛時,鳥停不飛動;
 以鳴於大林,恐怖以襲我。」
〔世尊:〕
「麗日正盛時,鳥停不飛動;
 於是大林鳴,其樂現於我。」(CBETA, N13, no. 6, p. 9, a8-11 // PTS. S. 1. 7)
蔡奇林教授在下篇論文中指出:
蔡奇林,(2004),《漢譯南傳大藏經》譯文問題舉示.評析--兼為巴利三藏的新譯催生〉,《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3期,1-59頁,台南市,台灣。 
巴利經文天神的偈頌為:
Ṭhite majjhanhike kāle, sannisīvesu pakkhisu.
Saṇateva brahāraññaṃ, taṃ bhayaṃ paṭibhāti maṃ.
蔡奇林譯為:
「正當中午時分,成群的鳥兒停住休息;
廣大的森林(沙沙)作響 ,我感覺到(萬分)恐怖。」
元亨寺的譯文「鳥停不飛動,以鳴於大林」,讀者容易理解成「鳥停在大林裡鳴叫」,而不是「森林沙沙作響」。
此一巴利偈頌也一字不差地出現在《相應部 9.12經》,元亨寺版此處的翻譯就無蔡奇林所指摘的問題。
不過,這也顯示了元亨寺版《相應部 》的譯者有「一詞多譯」的現象,而且工拙不同。

====
元亨寺版《相應部 9.12經》: 
爾時,比丘住拘薩羅國之茂林。時,住其林一天神,來到比丘之處。到已,走近此比丘,以言偈曰:
「在日之炎盛,鳥停枝不動;
 大林聲鳴放,恐怖以襲我。」
〔比丘:〕:
「在日之炎盛,鳥停枝不動;
 大林聲鳴放,我滿其快樂。」
====
《雜阿含1335經》卷50:「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異比丘於拘薩羅人間,住一林中,入晝正受。時,彼比丘日中時,不樂心生,而說偈言:
「於此日中時,眾鳥悉靜默,
 空野忽有聲,令我心恐怖。」
時,彼林中住止天神而說偈言:
「於今日中時,眾鳥悉寂靜,
 空野忽有聲,應汝不樂心,
 汝當捨不樂,專樂修正受。」
時,彼天子說偈覺悟彼比丘已,時,彼比丘專精思惟,捨除煩惱,得阿羅漢。」(CBETA, T02, no. 99, p. 368, b22-c4)。
====
《別譯雜阿含經》卷16:「時此比丘即說偈言:
「日中既盛熱,林木甚欝蒸,
 眾禽以熱故,各自停不飛,
 布穀厲其聲,我聞生驚懼。」
彼林天神聞此偈已,即說偈言:
「日中盛熱時,眾鳥皆停住,
 布穀厲聲鳴,汝應生快樂,
 不應生怖懼,此處當畏誰?」」(CBETA, T02, no. 100, p. 490, b4-12)
====
從經文可以看出,《相應部 1.15經》前後兩首偈頌,原文並無標記,只有傳誦者加註前者為天神、後者為世尊。
在《相應部 9.12經》前後兩首偈頌,經文敘述前者為天神、後者為比丘。
漢譯《雜阿含1335經》則與此不同,心生恐懼的是比丘,後一首偈頌則出自天神的教誡。
版主認為漢譯比較合理。
《別譯雜阿含355經》(CBETA, T02, no. 100, p. 490, b3)與《雜阿含1335經》不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