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5日 星期日

《增支部 8.8經》:「佛說」與「善所說」,法友飛鴻 213


====
2ZWayne 2017.2.5 AM 8:24
即使是偽經都是有參考價值的,
我們對於每一個外境的反應都是學習的契機
====
Yifertw 2017.2.5 AM 8:48
「即使是偽經都是有參考價值的」,這句話講得太廣泛。
「偽經」對「造作偽經年代」的語料有「中古漢語史」的參考價值,
「偽經」對當年漢地社會對「自西域引進的佛教」的反應與融攝有「古代宗教史」、「社會宗教生態」的參考價值。
「偽經」對阿含思想與教導沒有參考價值。
「偽經」對佛教戒律沒有參考價值。
「偽經」對佛教修證沒有參考價值。
====
2ZWayne 2017.2.5 AM 9:13
說的在理,不過修證這個方面可能不一定了,
打個比方,《楞嚴經》對五十陰魔的描述,是對修證有參考價值的,當然純個人見解,哈哈,
還有就是心和心所的問題。
我覺得提到阿含和尼柯耶中没有或者較少提到的, 不一定就是“錯”的。
====
Yifertw 2017.2.5 13:08
這是重點。
不需接受如以下兩處經論的字面意義所說:
《央掘魔羅經》卷2:「世間出世間,一切諸勝法,斯皆從佛[7]流,」(CBETA, T02, no. 120, p. 529, b8-9)[7]流=說【明】【聖】。
《大智度論》卷2〈序品 1〉:「佛法非但佛口說者是,一切世間真實善語、微妙好語,皆出佛法中。」(CBETA, T25, no. 1509, p. 66, b2-4)。
了解哪些是出自「阿含、尼柯耶」,哪些不是,對於初期的佛教不致於遭受混雜。
也不會出於「尊重經典」,只要安上「如是我聞」這四個字,就信受奉行。
這樣跟三家村的老太太逢廟就拜有什麼不同?
====
2ZWayne 2017.2.5 14:13
當然這個重點是需要支持的。
打個比方, 我被一位修習南傳的豆油問到是否皈依,
我問什麼是皈依,
回答是:「皈依是指執行特定程序表明自己是佛教徒」
然而我轉的上文中引到:
《瑜伽師地論》卷64:「齊四緣故說能歸依:『一知功德故。二知差別故。三自誓願故。四更不說有餘大師』故。當知歸依有四正行:『一親近善士。二聽聞正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隨法行』。若有成就此四正行乃名歸依。」(CBETA, T30, no. 1579, p. 653, a3-7)
---------
從上,我覺得很多概念,甚至是基礎概念在很多人的心中確實已經遭受混雜了,這算不算毒害哪?
回歸「阿含、尼柯耶」本源確實刻不容緩。這個口號喊地真大。
哈哈哈, Yifertw 歧視三家村的老太太,是要被人罵,不夠友善,指責別人,哈哈哈,開玩笑的。
(Yifertw: 哈哈哈,逢廟就拜,也不管廟裡頭安的是土地公還是豬八戒,本來就很好笑...)
===========
Some1 2017.2.5 14:27 
  請問 Yifertw,您對下面的這段經文的看法如何?和上面您提到的經論又有怎樣的關係呢?
  我個人認為那是共通的。 
 《增支部8集8經/鬱多羅的壞失經》(莊春江譯): 
 「同樣的,天帝!凡任何善說,全都是那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之語,我們與其他人從那裡一一取來後而說。」 (Yifertw 按:依照經文,此處「天帝」指的是「帝釋、釋提桓因」)
  經上的原文是“subhāsitaṃ”,莊春江註:「善所說」(subhāsit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說得很好的勸導」(Well-spoken counsel)。按:「善所說」(Subhāsita),另譯為「善說;被善說的;善語」。 
====
Yifertw 2017.2.5 13:08
  這是重點。
  「同樣的,天帝!凡任何善說,全都是那位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之語,我們與其他人從那裡一一取來後而說。」
  如果你察閱菩提比丘以英文翻譯的《增支部》(The numerical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1120頁,菩提比丘針對這一句有註解(編號1627, 位於1791頁),這是尊者鬱陀羅(āyasmā Uttara)說:「凡[佛陀弟子]有任何善說,全都是那位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之語,我們與其他人從那裡一一取來後而說。」
  所以,經中的比喻,村子裡的人搬運的穀粒都是從大穀堆搬來。如果解釋為「一切世間真實善語、微妙好語,皆是佛所說」,可能誤解文句的句意。
  比如說尼犍子講了一句好話「四姓平等(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他又未從釋迦牟尼受教,怎能說是出佛所說呢?
  又如古印度四吠陀如有「真實善語、微妙好語」,這是在世尊出世之前就有的教導,怎能說是出佛所說呢?
        佛法不是這個道理。佛教不是這麼不講理的宗教呀!
===========
Some1 2017.2.5 15:27
        謝謝 Yifertw 的回應。
  我個人覺得,後世「佛弟子」們,因為從佛法的熏習中得出了一些新的方便法門,在流傳的過程中因為找不到確實的出處,而冠之以“佛說”,
  這應該也没有違背佛法吧?
(Yifertw: 哈哈哈,純粹是我個人的無明執著:
  我認為這樣是犯了「妄語戒」。
  是親從佛聞,就說何時在何地聽佛所說。
  是聽到師父說「他親從佛聞」,就說何時在何地聽師父說「他親從佛聞」。
  是「禪中」「定中」見佛親說,就說「何時在何地在『禪中』、『定中』見佛親說」。 
  也不管青紅皂白,就加個「如是我聞」,教後代怎麼分辨哪個才是佛說?)
  当然这种作法是不严谨不可取的,也给后世带来了不少麻烦和障碍。
====
 2ZWayne 2017.2.5 15:39
  善知識是梵行的全部,這就證明老師的用處就不會是佛經能够替代的。
  佛經只是一個大框架而已,細緻之處要個人自己摸索,然後被老師引導。
  因材施教當然是不違法的。
  同一個問題, 或許對甲的答案是A, 而對於乙的答案是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