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9日 星期三

譯業:狼狽




======
aacdsee 已針對您的文章「郭在貽:漫談古書的注釋」留下新意見: 

藍獸 香菇

這是二十多年前的文章了。

可是我在學校和字典裡學到的,
卻還是狼和狽是兩種動物,狐疑是狐狸多疑。
怎麼會這樣?
到底誰是對的呀?
由 aacdsee 於 2016年11月9日 下午7:16 
=====
版主因發心掃掃樹葉,又因宿業牽纏,也將古譯經文譯作白話。版主有時將國外學者的英文佛學論文譯作時文,有二用意,有時是介紹國外的佛學研究進展,以人之長補己之短;有時則指摘評訾國外學者所評介的古譯佛典。這些工作在在都須識字、校勘、音韻、訓詁,以及所謂的「漢譯佛典語言學」的知識。
在這範圍內,常從郭在貽、方一新、朱慶之、辛島靜志、董志翹、顧滿林、胡敕瑞、吳金華、陳直等人的著作學習,但是,玄應、慧琳的《一切經音義》、教育部《異體字字典》、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小學堂》這三處才是我日常必查的案頭書。
有朋友責備我很少引用中國中華書局出版《漢語大字典》、佛光山《佛光大辭典》(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就更不用說了),其實在我的閱讀範圍,這些書能幫上忙的機會很少。
郭在貽此篇文中並未提到「狼狽」的重點:
李密《陳情表》:「臣之進退,實為狼狽。」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注云:「狽,一種狼類動物。據說狽的前腿很短,走路時常把前腿架在狼身上,否則不能走路。……」按:這是承襲了唐人段成式、蘇鶚等的謬說,其實狼狽是連語(亦稱聯綿字),狼和狽各表示這個雙音詞中的一個音節,它們本身並不含有單獨的意義。狼狽本作刺癶,《說文》卷二上大部:「癶,足剌癶也。」亦作狼 (足+貝),慧琳《一切經音義》卷58「僧袛律」第34卷「狼現」條云:「狼(足+貝)猶(足+真)(足+貝)也。」
《一切經音義》卷89:「狼狽(上音郎,下音貝。《文字集略》云:『狼狽,敗亂也。』桂菀珠叢云狼狽猝[6]猲也考聲猝遽也又戾狼也古今正字狼狽並從犬形聲字猝音卒)。」(CBETA, T54, no. 2128, p. 874, c8-9)
[6]猲=猖【甲】。
《一切經音義》卷91:「狼狽(上音郎,下音貝。《文字集略》云:『狼狽,披猖也,心亂失次也』)。」(CBETA, T54, no. 2128, p. 886, c8)
===========
「訾」字,現存《說文》均作「不思稱意也」。
《玉篇》:「鄭玄曰:『訾,思也』,《說文》:『思稱意也』。」
《一切經音義》卷34:「訾量(又作『𢋀』,同。子移反。訾,亦量也。《說文》:『思稱意也』)。」(CBETA, T54, no. 2128, p. 538, b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