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3日 星期四

《正觀》第78期


今天收到第78期《正觀》佛學期刊,共有三篇論文,第一篇為惠敏法師〈梵本《大乘莊嚴經論》供養、師事〈17品第1-16偈〉譯注與考察〉,第二篇為政大黃柏棋教授〈菩薩與救度--從觀自在之興起看佛教與印度教之互動〉,第三篇為果暉法師〈敦煌文獻 S.4221後半部作者身份之研究〉。
惠敏法師繼數篇關於梵本《大乘莊嚴經論》的研究論文之後,又一篇關於此一梵本之譯注,法師指出此段《大乘莊嚴經論》與「虛空藏三昧」有關,與曇無讖(385-433)譯《大方等大集經》〈虛空藏品〉和收錄為竺佛念譯《最勝問菩薩十住除垢斷結經》〈24 道智品〉(T309)可互相參考,這或許是解答《十住斷結經》是否為竺佛念所譯,與竺佛念是否如那體慧(Jan Nattier)所主張的「偽造了、假裝翻譯了」《十住斷結經》此一議題的重要關鍵。
黃柏棋教授的論文提供了一種「他者」的「詮釋」觀點,文中指出以文獻學的立場來看,佛教對於「觀自在菩薩(觀世音菩薩)」的信仰,可以詮釋為佛教對印度教救度思想的對抗與角力。
果暉法師的論文是英文稿,法師指出英藏敦煌殘卷 S.4221號總共有234行,可以分為兩部分。前一部分1-119行,寫著「漏盡鈔」的尾題,相當於安世高譯《安般守意經》的經文與註解,經文與新近金剛寺發現的《安般守意經》的經文相同(也就是經錄所稱的「小《安般》」),註解則為兩行小字夾註,附於所註解的文句之後,法師在另一篇已發表的論文解說此一夾註的作者為東晉居士謝敷(313-362)。 S.4221號後一部分119-234行為「漏盡鈔」的詞彙詮釋,此一論文主張119-234行的作者不是謝敷,應是西元421年到隋朝之間的作品。
此一研究也顯示S.4221號對安世高譯經與晉、南北朝之間的佛經注釋研究有重要參考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