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9日 星期二

談談囝、囡與子


HC 貼出:
  父親曾跟我說,位在故鄉蝙蝠山上有一處療養院,專收麻瘋病人。為何被稱為鳥鼠病院?鳥鼠者,老鼠也,因鼠疫流行期間,曾有大量患者被迫進駐隔離,與漢生病人雜處,鄉人聞之色變,無人敢近。
  不過,二戰以後,人去樓空,後來礦業飛騰,病院竟被改為茶室,鶯燕紛飛,門庭若市。但沒過多久,產業蕭條,病院傾頹,不復存在,今人知之者,寥寥可數。
  人總是健忘,此前視為洪水猛獸、人間地獄,換個門面便成為溫柔鄉,何其荒謬。然而對比今日樂生療養院的處境,一家小小的病院,何足道哉?台灣還有多少這樣的鳥鼠病院?恐怕早已被拆光,早都被人遺忘。

HC 說:

「囝」與「囡」,教育部國語字典說兩者通用。但在閩南語中,「囝」讀 kiann2,是兒子;「囡」讀gin2,是孩子。女兒是「查某囝」;女孩是「查某囡仔」。本書有別。

==========

集韻》是西元1037年所編的官方韻書,類似大學聯考的「標準答案」,作詩的韻腳落到「標準答案」之外,稱為「落韻」,判為「失格」,是直接淘汰。《青箱雜記》雖也提到「囝」,不過該書成書於西元1087年,比《集韻》晚了50年。《廣韻》成書於西元1008年,但是未收「囝」字。
集韻》所登錄的「囡」字,意為「私取物」,跟「小孩子」的意思沒半點關係;我認為是有必要作「閩南語書寫」或「台語書寫」的人仿照「囝」字依樣畫葫蘆,創造了「囡」字。
==================
我個人認為,在《集韻》登錄「囝」字之前,必定有人稱兒子為「kiann2」,所以必定有一個大家熟悉的字讀作「kiann2」,直到唐末宋初,才將此音此義寫作「囝」。
這個字應該就是「子」。
「子」有三種讀音:
1. 用作「地支」時、尊稱賢人時、與稱子女為「子 tsu2」(最遠古,子丑寅卯的「子」與子女的「子」,寫法不同)。
2. 植物種子稱作「子 tsi2」,後來為了區別,創造了「籽」字。
3. 子女的「子」讀作「kiann2」,用來和人名「子路、子夏、趙子龍」的子與尊稱「子墨子、孔子、孟子、夫子」的「子」區別,後來仿照「種子」寫作「籽」字,另創了「囝」字。
3. 專用來稱「子女」,所以稱之為「kiann2」,韻書記錄為「九 k- 件 iann 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