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8日 星期一

法友飛鴻 198:高明道老師〈談談「止觀等持」〉


Dear 法友:

 推薦高明道老師非常出色的文章「止觀等持」,不過不好消化,我也必須再讀個兩三遍才能完全掌握:

https://www.academia.edu/27000519/%E8%AB%87%E8%AB%87_%E6%AD%A2%E8%A7%80%E7%AD%89%E6%8C%81_

       Yifertw Friday, July 15, 2016 10:26 PM
=======

謝謝分享。

說老實話我在看這文章之前沒印象「止觀等持」這句話,所以也不是很清楚這篇文章的背景 XD

高老師的學養令人敬佩,這部分我也沒什麼可說的。

由於我不清楚「止觀等持」這句話的背景還有意義,也就只能走馬看花。

有二個小地方,可能是我誤會了,或是他提到楊老師的原文的問題。簡單列一下:

·        由戒生定:
高老師似乎不認同楊老師對於戒能引生定的看法(也可能是我誤會了)。這部分的意義(而不是文字)在阿含經倒是蠻常提到的,例如《雜阿含經》第277經:「眼根律儀所攝護。眼識色,心不染著;心不染著已,常樂受住;心樂住已,常一其心;一其心已,如實知見。」,第495經:「持戒比丘根本具足,所依具足,心得信樂;得信樂已,心得歡喜、息、樂、寂靜三昧、如實知見、厭離、離欲、解脫」,第563經:「是淨戒具足,離欲、惡不善法,乃至第四禪具足住。」

·        阿含經中有這類句子,第464經:「修習於止,終成於觀;修習觀已,亦成於止,謂:聖弟子止觀俱修,得諸解脫界。」
我印象中這牽扯到不同部派的不同解讀,南傳的部派的看法切得很開,北傳有的部派似乎混著談。這部分我沒研究。另外南傳似乎是特別在證果時候講止觀俱行的狀態,《阿毘達摩概要精解》:「當他如此觀照時,由於其智已成熟,(他感到:)「如今(道)安止即將生起。」於是,在有分斷之後生起了意門轉向;隨著生起的是兩個或三個緣取目標的無常等任何一相的觀智心。它們被稱為遍作、近行與隨順。當行捨智與隨順智圓滿時也被稱為「導向出起之觀」。c.f.《阿毘達摩概要精解》第九章:業處之概要

我只是拉裡拉雜寫下筆記,倒沒特殊的想法 XD

Sincerely,

                    法友  2016/7/18, PM 7:15
=======
Dear 法友:
  我雖在老師門下,老師也一再強調定學的重要,督促我切勿懈怠,一定須依照時程定時定量修習,可是我一直不夠精進,定學一無所成,理論上,我沒資格談「止觀等持」這個題目。
  也許你我各自讀到此篇文章的一面,我讀到的是:「宋代之前,未談過止觀等持,宋代之後,所談的止觀等持是對『等持』一詞的誤解。等持』不是『兩者均等地修持』,等持』就是捨 upekhā』的譯詞,不能把它當作動詞使用。
  我曾指出某篇碩士論文提到「修十戒到究竟,可以致阿羅漢果」,這是略說、刪節式的講法,「修十戒」為「阿羅漢果」的基礎,無「十戒」不能得「阿羅漢果」,但純粹以「修十戒」而求得「阿羅漢果」,這不異「鐵杵磨成繡花針」,去找一根小釘子來磨會快一點。
  同樣地,「由戒生定」,是略說、刪節式的講法,「戒」為「定」的基礎,無「戒」難成就「」(據說「外道的定」無需「戒」的基礎),但純粹以「戒」而求「生定」,這不是「阿含教義」(或者說,這樣的講法不曾出現在《雜阿含經》與《中阿含經》)。
  以你所舉的例子來說,《雜阿含277經》:「眼根律儀所攝護。眼識色,心不染著;心不染著已,常樂受住;心樂住已,常一其心;一其心已,如實知見」,「眼根律儀所攝護」是「收攝六根」而不是戒(「戒」必需有開遮,違犯時會有如「波羅夷、突吉羅」等級的判定,與悔過的程序相關聯)。「心不染著」即是「捨 upekhā」。這相當於定學六妙門「數、隨、止、觀、還、淨」。不能說純粹依止於「戒」,即可發定;果真如此,世尊戒德具足,又何必六年苦修?

      Yifertw   2016/7/18, PM 9:39
======== 
Dear 法友:
     昨天寫部落格貼文之前,特別把高明道老師這篇長達 33 頁的文章列印出來。
  文章裡高明道老師指出:「只證得初果的阿難,為何能在《雜阿含560經》(AN 4.170) 講說證得阿羅漢果的四條不同的路徑?」(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0752.htm)
     這一經,我以前囫圇吞棗看過去了,可要小心參詳才對。
  文章裡高明道老師認為,佛光《雜阿含經》的標點要算在楊郁文老師頭上。我在論文指出,佛光《雜阿含經》有許多與印順導師《雜阿含經論會編》不符的地方,加上一兩處明顯得失誤,恐怕不是算在楊郁文老師頭上就可以解釋得清的。
 如我向來主張的,以「某某編輯委員會」的名義出書,而不標出總負責的人是誰,將來會在文獻史與思想史造成大災難。再過幾年,這一則公案就成為「死後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廊」了。
  
     Yifertw   2016/7/19, AM 10:1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