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5日 星期日

歧伯與耆婆

p136

5

近日有中國學者指稱「歧伯」的名字其實是源自佛經「耆婆 Jīva」,耆婆是音譯,古代漢譯佛典慣於將 va, pa 的音譯作「婆」,所以譯名為「耆婆」,並非女流,他是佛在世時的名醫。

「歧伯」是否為「耆婆 Jīva」的改裝,有待進一步考究。

《素問》是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書籍,近代學者認為這是戰國時期的著作,內容為黃帝向歧伯請問醫療養生的相關道理,這也是最早出現「歧伯」的記載。《素問》原為九卷,八十一篇。與《靈樞》八十一篇合稱《黃帝內經》,共十八卷。

《雜阿含206經》與《增壹阿含43.7經》都提到耆婆,兩部漢譯經典的耆婆園,一在毘舍離,另一在王舍城;依據巴利對應經典 SN 35.160,此園應處王舍城。

《雜阿含206經》卷8:「佛住毘舍離城耆婆拘摩羅藥師菴羅園」(CBETA, T02, no. 99, p. 52, b20-21)。

「拘摩羅」應為「kumāra」,意為「兒童、青年」。

S. 35. 160. Jīvakambavana。

《增壹阿含43.7經》卷39〈43 馬血天子問八政品〉:「一時佛在羅閱城[3]耆婆伽梨園」(CBETA, T02, no. 125, p. 762, a7-8)
[3][>耆婆伽梨園]~Jīvakassa-ambavana.。

于法開是于法蘭為弟子,自稱承繼「耆婆醫法」,應該是從印度醫學有所傳承。

《高僧傳》卷4:「于法開,不知何許人,事蘭公(于法蘭)為弟子。深思孤發,獨見言表。善《放光》及《法華》,又祖述耆婆妙通醫法。」(CBETA, T50, no. 2059, p. 350, a13-15)

《法華玄義釋籤》卷15:「《博物誌》云:「伏羲造八卦,神農造五穀,貨狄造舟(黃帝臣也),維父造臼杵(黃帝臣也),蚩尤造兵(火帝時臣),黃帝造冠冕,容成造曆(黃帝臣也),歧伯造醫(黃帝臣也),」(CBETA, T33, no. 1717, p. 926, b22-25)。

在佛典中引述名醫的名字者,有《別譯雜阿含254經》提到「迦留、婆呼盧、瞻毘、耆婆」。對應經典《雜阿含1220經》則只提到「迦露、波睺羅、瞻婆耆、耆婆」。兩者譯名粗略相當

《別譯雜阿含254經》卷13:「

 能治嬰愚病,  最勝無上尊,
 故我今敬禮,  瞿曇之大師。
 醫王名迦留,  多施人湯藥,
 復有一明醫,  名為婆呼盧,
 瞻毘及耆婆,  如是醫王等,
 皆能療眾病。 」(CBETA, T02, no. 100, p. 463, a7-12)。

《雜阿含1220經》卷45:「

 我今敬禮佛,  哀愍諸眾生,
 第一拔利箭,  善解治眾病。
 迦露醫投藥,  波睺羅治藥,
 及彼瞻婆耆,  耆婆醫療病。
 或有病小差,  名為善治病,」(CBETA, T02, no. 99, p. 332, c16-20)。

安世高譯於西元150年左右的《道地經》僅提到一位醫師的名字「鶣鵲(扁鵲)」;反而西晉竺法護譯的《修行道地經》記載了11位名醫,而漢醫傳統的「岐伯、扁鵲」列名其中:

1. 於彼除恐、2. 長耳灰掌、3. 養言長育、4. 急教多髯、5. 天又長蓋、5. 大首退轉、6. 燋悴大白、7. 最尊路面、8. 調牛、9.岐伯、10. 醫徊、11. 扁鵲。

《修行道地經》卷1〈5 五陰成敗品〉:「古昔良醫,造結經文,名曰:於彼除恐、長耳灰掌、養言長育、急教多髯、天[1]又長蓋、大首退轉、[2]燋悴[3]大白、最尊路面、調牛、岐伯、醫徊、扁鵲,如是等輩,悉療身[4]病。」(CBETA, T15, no. 606, p. 184, c26-p. 185, a4)
[1]又長蓋=又長益【宋】,=友長益【元】【明】,=人長蓋【宮】,=反長蓋【聖】。[2]燋悴大白=顦顇太白【宋】【元】【明】,=顦顇太帛【宮】。[3]大白=太帛【聖】。[4]病=疾【宋】【元】【明】【宮】。

《道地經》卷1:「如是病痛相,不可活,設[9]鶣鵲亦一切良醫,并祠祀盡會,亦不能愈是。』」(CBETA, T15, no. 607, p. 233, a10-11)[9]鶣=扁【明】。

《道地經》為東漢靈帝時候安世高所譯(約西元150年),載有「扁鵲」為良醫,恐怕無法在西元220年醫治曹操,此一人名來源可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