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30日 星期三

佛學評論 2:籲請重視「全國佛學論文發表大會」

p82
《佛教圖書館館刊》這本「非常冷門」的期刊,第52期(2011年)是「佛學論文研究」專輯,報導了1990-2010年台灣「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的全部論文,不僅有作者索引,還分門別類歸類成二十種子目。雖然不能代表台灣佛學研究的全貌,至少也可以算是長達21年的學生論文走向。
1990年台灣大學的恆清法師發起一個共聚一堂,讓學生有個互相聆聽彼此研究範圍的平台,由各協辦單位輪值主辦,2011年由嘉義南華大學主辦,2012年由高雄元亨佛學院主辦,2013年由淨覺僧伽大學主辦,2014年由桃園弘誓佛學院主辦,對台灣以佛學研究為主題的研究生來說,算是一年一度的大事,各單位依規定最多只能派兩名學生宣讀論文,除了虛心向學者求教之外,也算是一樁榮譽。
昭慧法師致詞時說:「雖然經費拮据,但是仍然發給每位論文發表同學 5000 元台幣,比評審老師領到的車馬費還多,主要是一種激勵與期許。」
2015年由新北市華梵大學主辦,場地略嫌偏遠。
綜觀 2014年、2015年的發表現場,不少發表者未準備 power point file 來闡述論文,有的用現成的 words 檔說明,更有人完全用紙面資料說明,完全沒有投影片作說明。
一些演講者說「很抱歉這是我學位論文的縮寫版,大會上限3萬字,我可能刪太多了,現在文章很雜亂。」更有甚者,直接把博士論文的開題大綱拿了過來湊數。也有人說,他的論文還沒寫完,先簡單報告大要。
跟我交換意見的觀摩者說,他以為大會並沒做到基本的論文審核,完全開放不設限,讓已完成的、和未完成的論文參雜發表。我說,要大會找人審核,恐怕難以實現;其實,各發表者都是學生,這些學生的論文指導老師應負起論文審核與「論文發表會最起碼的投影片準備工作」。這樣的「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可以讓發表學生吸取評審老師的專業見解,聽取不同角度的觀點,未發表的學生可以學習選擇論文題目、文獻搜尋、表達工具與「評審老師能指出的問題我怎麼事先都沒發現」。學生的論文指導老師放任學生以粗糙的態度去準備,既糟蹋了主辦單位的美意,也浪費了評審老師的心神,更讓觀摩的學生失去了學習的機會,最糟的是,「樹立了不尊重『論文發表會』的慣例」。
在中國的學術發表會偶爾會出現的情況:主辦單位不在意此次發表會、參加者憑著在名校位居要津就拿一張 A4 的紙宣讀其所謂「論文」、聽講者不在意論文內容、論文講評者只是虛應故事連「點到為止」也不肯。這樣的情況恐怕遲早會出現在台灣「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的場合。將來,會有主辦單位沒事先通知就改動場地,讓大家來回奔走不得其門而入。會有更多的講評老師臨時不能出席,而造成臨時代班的講評者根本來不急細讀發表者的論文。將來會有更多與會的老師、同學都沒法事先看到原文,甚至論文發表時都還見不到發表資料,只能乾坐著看發表者講一個第一次聽到的內容,無從知曉其具體的的文獻資料與其論證過程。
似乎一些學者也不是很重視這次大會?我頻繁地聽到主持人說:「很抱歉,某某講評者因故不能前來,讓另一位老師代替。」
當然,2014年、2015年都有一些確實讓人佩服的論文,以及研討的新方向。
有一位在前五屆發表論文的學者說,當年評審老師將他的論文評得幾乎是體無完膚、打趴在地上,但也從評論過程了解自己應該補強的地方,與學習到為學的方法。
我查了一下,歷屆發表者可有不少人是當今佛學研究的中堅,甚至是老宿。例如 1990 汪娟, 1991 黃運喜、宗玉媺,1992 釋果樸,1993 賴賢宗。1995 那一屆大放異彩,許多論文發表者都是當今佛教院系的指導老師,如廖本聖、莊國彬、朱文光、釋自拙、黃國清、郭祐孟、汪娟、越建東。1996 有梁麗玲、關則富、朱文光。2000 釋祖蓮、周柔含、傅新毅、梁麗玲。
由衷期望不要讓這麼珍貴的傳統中斷,祈請未來的論文發表學生與此學生的論文指導老師不要辜負主辦單位的美意、評審老師的辛勞。
希望講評老師將此一承諾當作大事,而不輕易爽約;希望主辦單位將此「一期一會」的場合當作「續佛慧命」的承諾,而努力籌辦。
整體來說,我聽過萬金川老師、陳清香老師、越建東老師的講評,真是振聾發聵,頗多啟發。也有少數兩位同學在大師面前能反覆申辯,自有立場,十分難得。
期望,明年的「全國佛學論文發表大會」會更臻完善,令主辦單位、發表者、講評老師、與會聽講者普皆歡喜、得大饒益















1 則留言:

  1. 大多數發表論文者的心態只是「宣讀論文、安全下樁」,根本沒費心思考,要怎樣進行報告才能讓觀眾理解「論文題目的癥結」,與「那些議題用什麼方法解答了」。

    回覆刪除